应城工农路片区老旧小区改造:旧貌换新颜 幸福“改”出来

在城市记忆里,老旧小区是岁月沉淀的痕迹。作为去年应城市8个老旧小区改造片区之一的工农路片区,正以崭新面貌迎接新生活。如今,该项目已正式完工,这片曾经的“老破旧”摇身一变,成为居民们交口称赞的“幸福家园”。

问需于民:居民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改造前的工农路片区,问题不少:道路坑洼、管网堵塞、楼顶漏水……居民们苦不堪言。

改造之初,很多居民并不买账,应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联合社区,开启了“问需于民”的破冰之旅。联合社区通过“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方式,广泛征求居民意见。线上利用社区公众号、微信群等平台,线下则组织“屋场院子会”、入户走访,发放了约1100份调查问卷,收集了30多条居民意见。

应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居民的每一条意见,我们都认真记录、仔细研究,确保改造方案贴合实际需求。”

经过多轮沟通,居民的态度从“要我改”转变为“我要改”,甚至主动参与到改造方案的讨论中。比如,原应城市林业局家属院的居民提出增加停车位的建议,最终被纳入改造计划重点实施,让小区更加人性化。

问计于民:精准施策,让改造“对症下药”

改造方案的制定,是整个项目的“大脑”。应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坚持“一区一策”,针对每个小区的“疑难杂症”开出专属“药方”。以书院街水利局家属院为例,该小区存在严重的电力设施老化问题,市住建局联合电力部门,重新铺设了约1500米强电管线,更换了24个电表箱等等,电改后彻底解决了居民用电隐患。

在文物保护单位——郭和记公馆所在的膏矿疗养院小区,改造团队更是下足了功夫。他们不仅更新了小区的基础设施,还特别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精心规划,将公馆周边打造成一个开放式的文化小广场,既保留了历史建筑的风貌,又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数据显示,整个工农路片区改造项目共涉及1370户居民、88栋楼,改造面积达11.12万平方米。累计铺设雨水管网近4000米、污水管网2800米,维修公共楼道3万平方米,屋面防水维修近1万平方米,道路硬化1.3万平方米,新增停车位173个、健身器材6套,健身步道638平方米,绿化面积增加了3723平方米......这些实实在在的数字,是改造成果的有力见证。

问效于民:居民满意度,就是最好的“成绩单”

改造完成后,工农路片区的居民们迎来了全新的生活体验。小区道路平整了,环境整洁了,健身设施齐全了,文化活动丰富了……居民们幸福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

市住建局在改造完成后,开展了一次全面的居民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改造效果表示满意,认为改造后的小区环境“焕然一新”。居民张大爷说:“以前小区环境差,都不好意思请朋友来玩。现在好了,我天天在小区里锻炼身体,还经常邀请老伙计们来串门。”

应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居民的满意是他们的最大动力,后续该局将继续关注居民需求,让改造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位居民。

老旧小区改造不仅要“一时新”,更要“长久好”。改造完成后,应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联合社区将目光投向了长效管理机制。在条件成熟的小区组织居民成立业主委员会,共同参与小区的日常管理。同时,引入专业物业管理公司,提供保洁、安保、绿化养护等服务。通过居民自治与物业管理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小区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到位。改造后的工农路片区,不仅环境变美了,管理也更加规范了。

社区表示,还将于近期牵头组织小区志愿者队伍,由社区工作人员、党员和居民代表组成,定期巡查小区设施,及时解决问题。社区党委副书记陈红萍说:“改造只是第一步,后续的管理更重要。我们要让小区不仅‘好看’,更要‘好住’!”

应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将持续跟踪小区的管理情况,定期开展回头看,确保小区改造成果能够长期保持。”

工农路片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以“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为行动指南,精心雕琢每一个细节。从斑驳的墙面到整洁的楼道,从杂乱的管线到有序的布局,使改造后的小区成为居民心中温暖的港湾,让“老”小区焕发出“新”活力,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温度。它也将成为应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的范本和标杆,在后续工程项目中学习借鉴和参照执行。

(来源:应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通讯员:张明庆    一审编辑:程国辉    二审校对:陈梦宇  终审核发:谢进军)

(作者:张明庆)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