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应城市农业壮骨民欢歌

 

    应城网1月12日讯:“十二五” 期间,我市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投入力度,按照 “一高三新”的现代农业,大力发展特色综合种养,农业总产值从2010年的62.66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79.28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2010年的8327元增加到2014年的13923元。
    笔者日前在义和镇王台村稻田综合种养基地了解到,去年来我市充分发挥湖水资源,将原有单一的种植模式变为高效种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提高了产出量,使农户的年收入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翻了7倍。
    义和镇王台村村民李培忠一直种植小麦、黄豆等传统作物,经济效益也不高。去年,在市、镇政府和有关技术专家引导下,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村里开始土地流 转,他搞起了虾稻综合种养,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李培忠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我种一季麦子,一季黄豆,每亩田在好的基础上可以搞到600元左右;现在根据虾 稻种植模式,每亩田虾子可以买到3000元,稻谷可以买到2000元,这是可观的。与以前的情况是截然不同的。”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是把水稻、水产两大优势产业有机整合,优势互补,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粮渔双赢”,可有效提高农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近年来,我市 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整合项目资金,全力推动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目前,我市已经在义和、天鹅、陈河等地建设“稻虾共作”规模化生产基地10个,在汤池、 杨岭等地建设“鳖虾鱼稻”规模化生产基地6个,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到3万亩。
    市超禾粮油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糯米、大米收购加工及糯米粉加工销售的省级农业化龙头企业。在该企业加工车间,工人师傅将加工的糯米粉,准备销往重庆、四川、西安等全国各地。
    我市有“全国籼型糯稻第一市”美誉。为此,我市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浙江“古越龙山”绍兴黄酒集团、女儿红集团和河南三全食品集 团到陈河、郎君两镇建立10万亩糯稻生产基地,湖北丰江米业以杨河镇巡检及周边地区为重点建糯稻万亩基地。目前,全市糯稻种植面积达35万亩,优质糯米订 单生产超过85%,价格平均高出市场价的5%到10%,农民增加收益6000万元以上。同时,我市出台《规范“应城糯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管理办法》,对 外统一使用“应城糯米”品牌,加强糯稻品质监管,增强市场竞争力,糯稻收购加工已发展到近20家。超禾粮油、瑞琪米业、富水河米业等4家粮食公司已在武汉 股权托管交易中心集体挂牌,标志着我市农业已向资本市场迈进。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富民欢歌。“十二五”末,全市粮食总产达到37.56万吨,比“十一五”期末增加3.76万吨,实现“十二连增”。全市生猪出栏 53.3万头,家禽出笼1801万只,肉类产量8万吨,禽蛋产量12.9万吨,分别比“十一五”期末增加7.5万头、84万只、1.1万吨和2.7万吨。 全市水产养殖面积和产量达到19.48万亩、7.8万吨,分别比“十一五”期末增加1.78万亩和2万吨。
    如今,我市正朝着现代农业和农业强市迈进。
    据市农办主任祁腊发介绍,“十三五”期间,全市“三农”工作将以农村强、农民富、农村美为总目标。按照“一高三新”的总思路,突出抓好深化农村改革、调整 农村内部结构、转变农村生产方式、精准扶贫和新农村建设几个重点方面的工作,努力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转变。力争“十三五” 期间,全市的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农村常驻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年均增长20个百分点。(尹丹)

 

(作者:应城市水产局)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