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阳风情]风味各具的名优小吃

文/李元清

 

  应城小吃颇有名气。它用料考究,制作精巧,色香并佳,味形兼优,地方风味浓厚;历史悠久,好多品种早在千年前就流传于民间。尤其是明末清初以来,随着膏盐矿山的开采,县城商贾云集,市井日趋繁荣;再加上应城农村水阔田肥、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应城小吃业便得以进一步发展繁荣。

解放前的城关北正街,街长近2里,街宽约丈许。就在这一条街上,做小吃生意的有60余户。每天五更,那些勤行、店铺、摊点小贩都是炉火熊熊、热气腾腾,天刚放亮,各家开门上市,香味四溢。接着叫卖声、敲梆声、击筒声此起彼伏。在叫卖者中,有提篮叫卖的,即用一只大竹篮,篮底四周垫牛皮纸,在货主那里捡(预购)五六种、大几件熟食干货,盖上一层干净白布,表面再搭一层保温用的小絮包被或者棉袄,用胳膊拐着竹篮,叫卖时一口气报完篮中所装货物品种,名称前都要加个"热"字,句尾还加上"不热不要钱"。有顶笼叫卖的,就是在头上搭条毛巾,顶一块方木板,板上搁着两层刚起锅的热蒸笼,叫卖各种包子、馒头。还有挑担叫卖的,一般是些汤水熟食。不管叫卖什么,都声音洪亮,语调悠长。如卖姜糖、冰糖的王咬庆,叫卖时声如雷响。有天他去街上边走边卖,没注意到国民党县长蒋老七走到了身边,他叫了一声"姜糖、冰糖!"把蒋老七吓了一大跳,被蒋老七打了一耳光。那些敲梆的都是些小吃挑子,他们以梆声招引顾客。敲的梆是竹制的,敲打时以两头的音和中部的音分高低,"咯咯嗒,咯咯嗒,咯咯嗒嗒嗒……"听起来清脆悦耳。击打竹筒的多是面挑,竹筒挂在挑子的下部,挑主不时地拿起细竹棍进行击打,声音粗犷、厚实。这些小挑小贩,早上卖早点,中午卖午点,风雨无阻,成天穿街过巷,走家串户,随叫随停,随买随卖,十分方便。夜市是小吃生意一天的最后高潮。此时,各种挑贩群集于戏院一带。应城沦陷直至解放前夕没有电灯,酒楼餐馆点的汽灯,街铺门店点的吊灯,熟食挑子点的马灯,小摊小贩点的手灯(瓶子灯),这里一片灯火。待到戏院"吆锣"(演出结束)时,街面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那说书瓦肆、皮影茶馆散了场的人们也纷至沓来,就是在家闲谈小叙的人,这时也会来此光顾。生意一直持续到午夜。

  应城小吃用料较为广泛,有面粉、大米、糯米、杂粮以及其他原料。在面食干货中,最受欢迎的要数油条和黄酥饼,人们过早、宵夜都爱吃。做油条饼子的"勤行"有20多家,以黄惠记首屈一指。

  面制干货的饼类食品,除黄酥饼,还有猪油饼子、锅块、冲担锅块、草鞋板子、糖饼子、金刚脐和油饼,以它们各自的风味赢得人们的青睐。猪油饼子配料齐全,操作精细,制作时,面不发酵,用子面,馅芯是用生猪油和香葱混在一起剁制而成。该饼酥、香、脆、美,既可随意小吃,也可作筵席点心之用。其中尤以刘双盛做的猪油饼子最为有名。他家做的牛眼睛猪油饼,形状特小,炕得过心。每一炉贴六七十个,贴完后用海子装上水,把上炉口一闭,过一会儿飘出来的香气,足足要香半条街。人们一闻到酥香味,就知道刘家的猪油饼子快出炉了。他家的猪油饼子不是边做边出,而是一炉出,每个饼子的底面和壳面都成金黄色,焦而不糊,一拍酥就要掉,吃的时候还得用手接着吃。

  锅块比黄酥饼略大一点,但不起酥,周围面肉丰厚,味道纯正清雅。十字街头有个外号叫"虼蚤"的人,孤身一人,锅块做得又大又好,可每天做的不多,总供不应求,于是订了个规矩,每人只能购一个。有天有个菜贩子要买两个,他坚决不卖。后来菜贩子说:"我要带个回去给我的老妈吃。"他听了笑着说:"原来你是个孝子,好!就卖两个给你。"冲担锅块成棱形,里面放有豆瓣酱、红辣椒,有的还放葱,吃起来酱味香,稍带辣,口感舒适。如果里面放置农家自制的土豆酱,其味道又要高出一筹。从正街到城隍庙北转角的地方,有个叫石大吉的老人做的冲担锅块可算最佳。他做冲担锅块时,桶炉边放有个木制荷盘,但出炉的冲担锅块从来没有落盘的。草鞋板子以形似草鞋底面而得名,它外焦内柔,层次分明,芝麻散香,胡椒带咸。糖饼子成圆状,它饼形饱满,色泽金黄,甜脆爽口。

  金刚脐是应城独具风格的饼类名品,类如月饼大小,饼面成六角齿轮状,中间凹陷有似肚脐,又因六个角张得很开,象兽爪之形,又称"老虎脚爪"。该品用桶炉以微火烤制而成,有甜、咸两种(甜为深黄色,咸为黄白色)。听老人说,海老板(吴海清)小吃店做的金刚脐香脆酥爽,为食者所最爱。有个叫郑老三的人嗜吃于它,到了60多岁牙齿咬不动了,就叫儿子借药房笃药的冲子,把金刚脐笃成粉,冲开水调着吃。该品便于贮存、携带,人们常将其作礼品馈赠。

  子面油饼属饼类食品,但不是用炉火烤,而是用麻油煎炕而成。它是一种时令小吃。大凡春节至元宵期间,人们歇业过年之时,"勤行"门店便把炉子案板置于街头,当众操作,边做边卖。

  馓子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传统食品,亦是应城著名的风味小吃。屈原在《楚辞·招魂》中描述楚国筵席菜单,里面就有馓子、麻花等品名。馓子多以其形状命名,如线扒泡馓、扇形酥馓等。应城做的馓子是用上等白面粉加适当盐水揉搓成细条,经油炸制而成,形状多是虾状,故称是虾馓。它色泽金黄,松酥香脆,味美可口,应城民间每逢端午佳节,都有炸食它的习惯,甚至把它作为珍贵礼品,赶情馈赠。特别是妇女生孩子,亲眷上门祝贺,一般要送虾馓、油条和红糖等给产妇补养,这种习俗千百年来一直沿袭至今。

  麻花属于矾碱面团油炸制品。应城制作的麻花可谓古今闻名遐迩,为历代游人所厚爱。麻花种类繁多,一般分为甜、咸、夹馅、蛋酥等品,有拌芝麻与不拌芝麻的,式样常见的有霸王鞭、剪子,最小的是蚕蛹状。十字街王甫成店铺做的麻花比较出名。该店主除了配料认真,工艺精巧外,对火候掌握得特别好,解决了麻花"大火易炸焦,小火炸不泡"的难题。他家炸的麻花色优形美,香酥味佳,储存期长,便于携带,被人们誉称为"王麻花"。

  应城还有两种面食油炸食品。一种叫油糕,也叫油香。另一种叫春饺,也叫春卷。

  应城制作的包子,也是声誉远扬的。它品种各异,花色纷呈。就其形状有团包子、三角包子、梳子包子、卷子包子、枕头包子。就其包馅,有猪油包子、荷油包子、瘦肉包子、笋衣包子、咸菜包子、罗卜包子、葱包子、糖包子。以上各种包子都是用竹蒸笼蒸熟的。还有一种用平底铁锅蒸炕而熟的水汽包子,包子上面的花纹有的是用手捏的,有的是用夹子夹的,有的是用梳子齿印的。当时,城外有个黄长清,城内有个吕新茂(吕胯子),两家特别擅长做包子。黄长清有只手带点残疾,操作不太方便,每天只做20斤面粉,可做出的包子都是半两一个,纠纠夹、荸荠肚,如同工艺品一般。其包馅格外讲究,用的猪油要去衣子和胰子,板油要去皮,还要用糖腌,肉馅专用前夹缝和坐墩肉,都切成小骰子块那样大小,用的香葱根根抖洗干净,切得一样长,各种佐料样样俱全。包馅时,用筷子沾点酱油或麻油在馅内,使馅子活而不干。上蒸时,炉火扇得"呼呼"发响,整个过程火不塌。第一次上气他不卖,要复蒸后才卖,这样馅子要熟得过心些。吃的时候,要先将包子掰开,把馅子挤揉一下,不然,就有卤汁喷射到胸襟。吕新茂在城内东街口,是个面馆,但做的包子美誉全城。他家做的肉包子,形态悦目,皮薄馅多,爽滑不腻;做的葱包子,面皮绵软,馅心油绿,鲜葱溢香,味美异常。他家做的馒头,可以说是同行之冠,皮薄如绢,闪亮有光,体形饱满,富有韧性,食之有微微醇香和甜味。特别是馒头面可以一层层剥离,被人们誉为"千层馒头"。

  面条是一种用面粉做成的细长状食品。应城街市上的面条,从制作到铺料(梢子)五花八门。其作法有擀、有压、有切、有扯。根据铺料和汤味的不同,常见的有三鲜面、肉丝面、猪肝面、牛肉面、斋面、素面等。卖面的面馆,即一个门店,里面有干净的店堂,放上两张桌子,兼卖小炒和卤菜,人们可以边饮酒边吃面。还有面条摊点,就是在街头的空地上,用白布拉起一个顶棚,面挑担子放在里面,摆上一两张桌子,食客随来随食。再就是流动面挑,地点不固定,人们只能站在挑子旁就食。从面条的地方特色来看,吕新茂和邹森茂的大刀面享有盛名。他们的面条是用竹杠子压的,压面师傅个子大、力气足,面皮压到1~2毫米厚,用一把大刀切开,故称大刀面。面宽2~4毫米,面条下到沸水锅中煮时,不糊汤,不粘结,熟而不烂。铺料有肉片、肉丝、蒸鱼等,上碗的是骨头汤,吃起来耐嚼有味。还有素菜斋馆子和面挑上卖的斋面,也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梢子用五香干子、酱菜、芹菜,汤里放的香油及各种清素配料,此面条清香四溢,绵软适口,味道诱人。还有一种出售的生面,叫做油面,由勤行所生产。制作油面,是在一个木架上向下拉扯,边扯边抹香油。每当晴天,各家勤行摆晒油面,街头巷尾,一个个面架,犹如银帘遍挂,让人眼花缭乱。此面条买回家煮着吃,色白如银,条细如丝,煮不浑汤,柔软适口。

  包面也叫馄饨,又叫抄手。金云山开的包面馆,每天客人络绎不绝,擀的包面皮,软如棉、薄如纸;肉馅制作也很精细,每个包面馅肉饱满,形似麻雀头。煮时水宽火大,水沸后下入包面,其间添加一两次冷水,保持汤的微沸,使面皮不烂,待包面全部浮于水面即好。碗中放入熟猪油,肉汤约七成满,捞入包面,再撒上胡椒、香葱即成。卖包面的还有一种特殊的面挑,人们称 "弯担包面"。最有名的是叶元兆挑子,其特色是餐具十分讲究,采用江西景德镇的细瓷花碗和调羹;同时,挑担的式样别致,古朴典雅,吸引食客。由于包面和素面都属于汤面佳品,一些经营人别出心裁,创制桃花面:在一碗中下一半包面、下一半素面,使人既能醇享包面的美味,又能领受素面的淡雅,深受人们喜爱。饺子以鲜明的地方风格享誉民间。制作好的饺子成弓形,吃法有两种,一种是炕食,叫做锅贴饺子,其水焖油煎,面皮柔软,底壳金黄,馅味鲜美,如有鸡汤一碗同食,则更是美不胜收;另一种是煮食,叫做水饺,将生饺倒入开水锅中,见饺子浮在水面并鼓起,即可舀锅内热汤,倒入备好佐料的碗中,再捞入饺子。汤饺同食,汤清饺嫩,鲜美香浓,其味无穷。也可不用汤食,煮熟后捞起,食用时,在小碟中放些麻油、酱油、醋,蘸着吃,别有一番风味。

  在大米为原料的熟食中,应城有一种古老而独特的传统风味小吃叫甑仁糕,又名挺糕。卖甑仁糕的人,肩挑担子,手敲竹梆,走一段路后把挑担停放在街旁,开始现蒸现卖。食客即围着挑担,争相购买,边等边吃。每次只能蒸一只甑,以两至三个甑具交替轮换蒸制,每甑不到一分钟即蒸熟。甑具小巧玲珑,古色古香,内有一活塞,蒸熟端开后,再往一个小木柱上一按,蒸糕随活塞冲出,即可装盘食用。甑仁糕质地雪白,松泡细腻,柔软味美,香甜爽口,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并能补虚疗膈、厚肠、养脾胃,是老幼皆宜的营养美食。

  米发糕也是大米熟食,但作法与甑仁糕有些不同。甑仁糕是把大米磨成粉状,炒制半熟后蒸制,而米发糕需得吊浆发酵。发酵后的糕浆,上下呈珍珠眼,并有米酒清香味。蒸制时,如需圆形,就在蒸笼内放一个个铁皮圈(一般月饼大小),上铺细白布,一瓢瓢把吊好的米浆倒入圈内;如要划食,就倒入平铺细白布的蒸笼内,撒上红绿丝,旺火沸水锅上蒸20分钟即熟,然后用线划开,多为菱形。米发糕色泽洁白,绵软甜润,松软可口,是夏秋季节应时小吃。

  干浆粑和汽水粑都是深受人们称赞的早点。做干浆巴较有名气的是三眼井下面的刘金保,他做的巴子底黄肉白,焦香甘甜。他的蒸锅比别人大,用的熬盐二号铁锅。搭粑子时,用手在浆盆里一把把抓起米浆往锅里甩,一锅搭四层,米浆不叠、不流,成滴水形。搭完后,盖上锅盖,凭听锅里的水响,调控炉火;上大汽后,停火焖一下,然后用小平铲铲起,

  细米粑是地方风味十足的熟食小吃。每年元宵节的前几天,人们忙着筛滤大米,将筛下的细米磨成粉子,小伢们则提着竹篮,沿着河坡地边用小铁铲挑回地菜作包馅,家家都作细米粑子。应城人俗称过元宵为过"月半",因而这种细米粑子也叫"月半"粑。每家做了粑子,还向左邻右舍、近亲好友馈送,相互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圆圆满满。蒸熟的粑子除了当天吃外,其余的用竹篮装着吊挂起来,以后做饭时拿几个粑子放进灶膛内,用余火焖着,过一会夹出来,粑子周身起一层深黄的壳子,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应城街市上有专门炕细米粑子的小贩,他们把熟的冷粑子放在铁网上,不停地翻动,使粑子均匀受热,不一会儿会发出吱吱的响声,飘出阵阵香味,令人垂涎。

  湾上邹德元米粉店经营的鳝鱼粉,是米制汤水熟食中的佼佼者,美名四扬。其制作非同一般,妙处在用鳝鱼制作的汤料和铺料。他买的鳝鱼,都和无名指一样粗细,又叫鞭杆鳝鱼,死的不要。买回后,放入大盆子里喂养三四天,经常换水,让鳝鱼把肚内的秽物吐尽。然后放入干盆内,倒入沸水,盖上盖子(防鱼窜出),当鱼曲卷,张开嘴时,换水清洗,放在汤锅里煮,至半熟,捞入冷水中,冷却后剔刺、去头尾,再切成三分长,用豆油炸,炸好后上佐料用水煮,即成铺料。煮鳝鱼的汤撇去浮沫,倒入鳝鱼的头、刺和血熬成料汤。米粉装在筲箕内,开锅前放入水中漂着,下的时候抓上一把用捞子在开水锅内捞上三两下装入碗里,上一瓢料汤,配上适量的鳝鱼铺料及其它佐料,吃起来汤鲜无比,香气袭人,特别是头汤粉,更是味美绝伦。由于料粉不能长放,汤料不能长煮,不然味道生异,他家采起了快做快卖的办法,每天上午8点左右生意就结束了。城内有些绅士耆老,天不亮就手提灯笼前来争尝头汤粉。邹家除卖米粉外,还相间卖牛肉豆皮。他家的豆皮由专人制作,厚薄均匀,对着光看,看不到蚌壳擀动的痕迹,有韧性,往桌上扔,摔不破,切好的豆皮宽窄长短一致。用的牛肉选肉质新鲜的黄牛肉,切成半斤一块,放在锅里煮好后,汤和牛肉一起转入吊锅上味,用籽酱水熬。对籽酱的选用十分严格,要不老不嫩,老了色好看味不甜,嫩了味甜色不美,是专门定做的。一碗豆皮用一片片牛肉铺满,再加上辣椒、看油及配料,其鲜、辣、香、爽俱全,吸引了众多食客。以致武汉硚口做石膏生意的人们,特地把邹德元请到硚口做了几个月的牛肉豆皮。城关经营豆皮的还有一些贩子和摊点,品种有清汤豆皮、炒豆皮、炕豆皮等,他们烹制方法不一,各种豆皮的风格异中有同,同中分异,都是人们喜爱的小吃佳品。

  用糯米制作的熟食小吃中,有些是传统的节气食品。农历正月十五(即元宵节),人们有吃"元宵"的习俗。应城把"元宵"又叫汤圆、汤团。在城关,人们不仅元宵节吃汤元,平时街上卖汤元的也有好几家,以周考元米酒店为优。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名食,应城制作的粽子有菱角形,糯米内配有红枣、桂花;有狗头形,糯米内配有莲子和板栗。端午节这一天,城里各家米酒店把泡好的糯米和苇叶摆在街上,边包边卖,供人买回家煮食。也有一些店家和小摊贩生炉开锅,煮熟供路人赏食,增添节日兴致。

  糯米还能做很多油炸食品,如绿豆糍粑、欢喜坨、白糖酥饺等。绿豆糍粑是最具纯朴民间特色的风味小吃。应城民间,特别是广大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他们选用优质糯米和上好绿豆,以7:3的比例配合,捣烂的糯米泥,包上绿豆芯子,用芝麻油炸,炸至糍粑浮起呈金黄色时即捞出。其特点是外酥内软,咸香味美,令人百吃不厌。

  米酒又叫水酒,沸子酒,是用糯米蒸熟凉冷后,拌上酒曲配制而成。能生吃,也能煮食,北正街上有三四家米酒店,以艾春生米酒店食客最多。其门店离北门城楼不远,坐西朝东,店堂窗明几净,光线充足,整洁的环境给人以良好的印象,加上门店女老板待客热情大方,又正值妙年,衣着打扮,举手投足,无不透露出青春的气息,食客便蜂拥而至。女老板制作米酒技艺高超,她做米酒用绿釉小缸,从蒸糯米到打过水、拌酒曲、筛窝子,事事无不恰到好处,所做米酒缸缸上酒。店堂正南面有两个火炉,烧米酒多是女老板掌瓢子,按食客的要求,可烧清汤,清汤里可冲蛋花,可下汤元,如在清汤里面加入甜桂花、蜜枣片、桔饼末、红绿丝、绵白糖等配料;用汤元粉子打糊,即为糊汤,喝上一碗,酒香浓郁,甜润爽口,回味甘醇,令人难以忘怀。店内也卖生米酒,用细瓷花边碗盛装,酒卤芬芳,米粒化口,你能感到甜中微醇,舒适无比。市面上除了米酒店外,还有米酒挑,煮锅里附着一个铝饭盒,专煮清汤米酒;煮锅里开水沸腾,挑主边搓边下汤元面,并不时敲打竹梆。若食客光临,用细瓷碗装上10来个白玉般小汤元,加上一瓢清汤米酒,顿时,酒香四逸,让人精神焕发。

  北门城楼附近一带,是小吃摊贩的云集地之一。里面有位姓杨的老者,煮熬的糯米稀饭,食者交口称赞。他做的糯米稀饭,佐以桂花、蜜枣、白糖煮成,米粒绵软而不花,粥汁清稠而不稀,味道甜蜜而不腻,特别是小伢和老人们爱吃,每天只要日出一竿多高,他的糯米稀饭就已卖售一空。

 

  应城小吃除了面食、米食之外,以其它食品为原料制作的小吃食品也是千姿百态、争奇斗艳。豆浆、豆腐脑、臭干子是用黄豆制作而成的。豆浆是一种饮料,味美可口、营养丰富,人们在吃油条等熟食时,边吃边喝,助长食兴。有个名叫阮名海的,住在河边,每天五更起床磨浆、烧浆。他的豆浆格外新鲜,再加上叫卖声宏亮悦耳,富有特色,人们都喜欢喝他的豆浆。街上卖豆腐脑的挑子也不少,以季炳林的最佳。食用时,用薄口铜质勺子将豆腐脑一勺勺撇舀入碗,略滗水分,加上一些绵白糖,白嫩如脂,入口即化,具有润肺化痰、消热生津的保健效果。把豆腐脑买回家,配以酱油、葱末、胡椒、虾仁、麻油即成一碗味道极美的鲜汤。油炸臭干子,虽说臭,可香名远扬,堪称小吃中一绝。那时,在应城开豆腐馆的是黄陂邦,上臭技术不外传,凡要炸臭干子者,只能到他的店铺去买。炸臭干子的摊贩,有的挑担沿街叫卖,有的在摊子旁边放一两张小桌子,边炸边卖,附带卖点白酒。炸好的臭干子,色泽清黄,外层焦脆里层柔嫩,沾上辣椒、酱油,闻起来臭而吃起来香。若把炸好的臭干子用五香、桂皮等八大味和水一煮,其风味又是一重。干子泡松、香臭异常,喝靠杯时,沾上香醇味辣、油润鲜红的豌豆酱,吃后真是回味无穷。

  绿豆丸子汤属汤水小吃,它以独特的口味,被人久称为小吃美点。它的制作并不复杂,在制丸子馅料时,要用力搅拌,力求均匀;上油锅时,将拌好的馅料捏成红枣大小的丸子,投入锅内炸至金黄色捞出。应城卖绿豆丸子汤较有名气的小挑叫蒋德苟。他的挑子和米酒挑子差不多,在煮锅里也附有一个铝饭盒,里面是黄豆芽熬的汤汁,将炸好的绿豆丸子在沸水里煮透,盛于碗中,加上一瓢黄豆芽汤,再放上辣椒、胡椒、葱花,其汤汁鲜辣适口,丸子松泡味美。

  汤水小吃还有藕汤、牛肉汤锅和猪血汤。制作藕汤时,先把洁白鲜嫩的藕洗净,切成三角块,用少许食用碱拌合,等猪杂骨在大砂锅内熬得肉烂油出时,倒入藕块,煮到半熟时熄火。上市时,把砂锅继续置于火炉上煮熬。如有食客,在锅内盛起,加入胡椒、葱花等调料即可食用。其藕块粉烂芳香,汤味油润爽口,吃时藕断丝连,妙趣横生。牛肉汤锅是在铁锅内用牛肉熬萝卜,煮时加入红大椒。此汤味辣,但辣中有鲜,辣中有香,吃上一碗,周身涔汗,热力陡增。好多打"脾寒"或"着凉"的人特到酒店或摊点喝此辣汤,以减轻症状。因此,应城流传着"要得脾寒脱,赶快喝汤锅"的民谚。卖猪血汤的多是挑担。有个绰号叫员外的猪血烧得特别好,他把凝固的猪血块划成骰子大小,在开水中烧煮,烧好的猪血汤,汤清见底,食之嫩滑鲜香,美味可口,再加上汤上游动的少许青葱及陈醋的酸溜味,更使人胃口大开。

  应城还有一些杂食小吃。如荞麦粑,其做法和做细米粑子差不多,但蒸熟的荞麦粑呈紫黑色,除了不同包馅有不同的风味外,荞麦本身清香粘软,细腻滑润,堪与细米粑子相媲美,如用炭火细细一炕,其味更是令人拍手叫绝。应城不产红苕,但外地人常来出售。炕红苕,在桶炉里以文火烘烤并不停地翻动,待炕得皮肉相脱,甜汁外溢时食用,则甘甜如蜜饯,浓香如佳酿,味美无比。炒板栗,每年中秋节前后,一些小摊贩便在街边搭锅生火,现炒板栗,只炒得板栗油光水滑,清香四溢,引得行人口水只流。

  还有一些小摊贩,用当地的农产品,或磨或炒,制作出风味各异的小吃。每天清晨,在菜场、在路边、在小学门口,一些妇女摆上一个小方桌,桌旁放一个三足铁炉烧开水,桌上摆着阴米粉子、细米粉子、小碗豆粉子、炒米、炒蚕豆、炒黄豆等,以酒杯或小茶杯计量,如要吃粉子,可放糖、放盐、猪油、香油,用开水调制出干湿不同、口味有别的稠状物。粉质不同,风味各异。炒米可以干食,也可以泡食,炒蚕豆和炒黄豆,焦香耐嚼,特别是蚕豆,越嚼越有味,因而有"蚕豆越吃越馋"的说法。

杂食中的油炸食品,主要是油炸窝窝。还有些时令小吃,每到夏暑季节,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凉粉和石滑粉摊。

  儿童爱吃的小吃在应城也不少,主要是糖制品。如姜糖,呈白色,内有姜末,吃来开胃。冰糖,呈深桔红色,透明无瑕,甜之无限。卖糖的小贩一手提着平坦竹篓,装一半姜糖,装一半冰糖,另一只胳膊拐着活动木架,如有人购买,就打开木架,把糖篓置于架上进行买卖。五香蚕蛹糖,形似蚕蛹大小,焦香甜脆,卖主多为长江埠人。他们身背一个铁盒子,每天清晨赶到城关来卖,卖完后又赶回去,风雨无阻,被人们称为铁脚板。棉花糖,以白糖为原料,经过简单加工,形成棉花状,外观白茸茸、软绵绵的,吃起来香喷喷、甜滋滋。最能引起小孩兴趣的是转糖人。每一个糖人摊点,都有一个罗盘。罗盘四周画有数十种人或动物,小孩转动罗盘指针,停止后,指针指着什么,艺人就做什么。制作糖人有两种方法,一种叫捏糖人,一种叫倒糖人。捏糖人是在一个分格的铁锅装上糖,在各格糖中加入不同的颜色,待糖在火炉上受热变软时,艺人们或捏或吹或剪,如变魔术一般,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动物或其它小玩艺便呈现在小孩们面前,有活灵活现的孙悟空,有憨厚可爱的猪八戒,有栩栩如生的老鼠拖葫芦,还有神态逼真的叫雀。倒糖人用金属瓢盆装糖,煮成流质,然后用勺子舀起糖液,在洁白的大理石上浇丝成图,靠掌勺手腕抖、提、顿、放、抹等环节来完成,糖冷后用特制的金属片剥离。不管是捏糖人还是倒糖人,糖人做成后,用三两滴糖液固定在筷子长短的竹签上,或递与买主或插在木杆上招揽顾客。还有麻糖、炊呼糖、打泡糖,其特色各异,这些小挑,总是伢围不散。

 

  应城的饭菜小吃和其它小吃一样久负盛名。市面上饭摊到处可见,是人们最喜爱的经济小吃之一,其特点是价格便宜,操作灵活方便。华阳旅馆做的小笼蒸肉最有名,每天下午四点开卖时,人们都排着长队等购。蓑衣干子,是应城传统豆制品类名菜,不论大小酒馆或小吃摊点都有制作,既可供喝靠杯酒,又能作筵席菜肴佐餐下酒,点肴并用。

  卤菜,酒者偏爱的菜食,街上有好多酒馆、摊点制作。主要技巧是卤汁的配制和煮火的掌握。卤肉有卤猪肉、卤牛肉、卤鸡子等,卤猪肉中又有卤耳朵、卤头皮、卤肠子、卤肚子、卤尾巴。李文记在戏院子对面,他制作的卤肉味道最好,卤肉光泽黄亮(卤牛肉呈深红色),卤味香浓,熟烂适度,油而不腻。除了卤肉外,还有卤豆筋、卤干子、卤千张、卤海带、卤藕、卤鸡蛋等。闲暇无事,约上一两个好友,切三五碟卤菜,来几杯白酒,边饮边品,小谈小叙,其乐无穷。

  素菜均以豆制品、面筋、香菇、木耳及时令蔬菜等干鲜类菜为原料,以植物油烹调而成。应城素菜馆,以尹六生开的素芳斋最为有名。它的特点是重油水、重质味、重花色,素菜荤做,以荤定名。如火腿,是用豆腐衣一层卷一层,里面夹放香油及各种配料,然后用麻绳扎紧,放在锅里蒸熟,出锅后,色泽诱人,味浓香隽,鲜美异常。剁鱼,则用千张一层层叠起,里面夹杂各种素料,制成鱼块状,蒸熟后用油一炕,吃后令人回味无穷。;蒸肉,则是把油条按蒸猪肉的方法制作,里面垫放一些炕豆腐,开笼时,可达以假乱真的地步,且清香味美,滑润爽口。三鲜汤,用香菇、木耳、面筋(经过霉制了的)做成,喝上一小勺,齿颊芬芳,满口生津。素芳斋的斋菜,除了在馆里就食外,还有专人提着菜篮,在街上叫卖。日寇侵占应城后,素芳斋停业。

  应城还有一些优质小菜,如鲁鸿昌的腐乳,各酱园制作的什锦菜、豆瓣酱,万先昌的盐水花生米和油炸花生米,还有松花皮蛋等。

 

  应城小吃多姿多彩,它品种丰富多样,质量精益求精,成品价廉物美,服务周到热情,这些都给现代的饮食业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借鉴。

 

 

注:李元清,原应城市博物馆馆长。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