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童年记忆里,一支小小粉笔伴随着自己的成长,很多人都是在老师吱吱喳喳的板书中度过了校园时光,然而,不为人们所熟知的是我们平日里所用的粉笔绝大部分都出自于我市黄滩镇刘垸村,几十年来,村民们靠着制作一支支小小的粉笔,发了家致了富,而刘垸村这座原本不起眼的小村庄,也成长为当地石膏产业链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记者 杨亚玲:“我现在是在天下粉笔第一村的应城市黄滩镇刘垸村,这个村啊有80%以上的家庭都在从事粉笔生产,有着60多年的历史。”
行走在“粉笔村”,仿佛走进了一个粉笔王国,公路边、房舍前,到处都是晾晒着五颜六色粉笔的架子,让人叹为观止。我市拥有丰富的石膏矿藏资源,衍生出了众多与石膏相关的产业,粉笔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类。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刘垸村就开始制作粉笔,最高时全村近90%的家庭都以制作粉笔为生,粉笔产量高达9000吨,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5%以上,是名副其实的粉笔村,这些传承在家庭作坊中的粉笔加工,成为了石膏产业链上的特色经济。
在位于刘垸村的湖北飞天粉笔有限公司,包膜机轰轰作响,传输带不停运转,工人们正在忙着赶制粉笔订单。
应城市飞天粉笔有限公司工人 陶学芳:“先舀水,后到石膏粉,搅拌均匀之后,倒到模具里面,成型之后就可以了。”
打浆、灌浆、出模、上架、晾晒、包装,通过一系列工序之后,粉笔就制作完成了。该公司负责人刘德年从20岁就开始跟着父辈制作粉笔,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应城市飞天粉笔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德年:“原先我们那不是铜模具,原先是两块模具合一块,一个人一天生产几箱。现在一个人生产几十箱,在我们中国好多知道我们刘垸村,所以有一些国外的慕名过来,知道我们这个产品,过来考察,好多外国人都过来。”
刘德年回忆说,过去村里的粉笔都是人用扁担挑着走村串乡的销售,现在随着电商的迅速发展,刘垸村的粉笔也开始“触电”网络。然而随着多媒体教学广泛运用,粉笔市场逐步萎缩,导致传统粉笔生产作坊数量大幅减少,产能收缩。面对新挑战,“粉笔村”积极研发生产无尘粉笔、玩具粉笔、杀害虫的药物粉笔等高端粉笔,开拓新市场。
记者 杨亚玲:“我手中拿着的这些异形粉笔是新近研发出来的儿童粉笔,主要出口欧美国家。”
应城市飞天粉笔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德年:“你不研发新的那就会淘汰,所以我们现在研发这个无尘的,异形的主要是销往国外,主要是上那些大型超市。”
在刘垸村村委会二楼陈列室里,通过文字图片和实物,详细介绍了该村生产粉笔的历史、不同时期的生产销售代表人物,同时陈列有不同时期生产的粉笔成品,琳琅满目。
应城市黄滩镇刘垸村党支部书记 刘汉涛:“很早的时候就是生产这样的粉笔,慢慢的粉笔的质量越来越好了,就生产出这样的包装出来了。这个用擦子一擦灰尘就很大很大,这个就灰尘很小很小,慢慢的就做成了异形的各种玩具型粉笔。”
村党支部书记刘汉涛向我们介绍了该村生产出的各式多用途高端粉笔,一改我们对粉笔的认知。
应城市黄滩镇刘垸村党支部书记 刘汉涛:“这种水溶固体粉笔,不用晒,直接在黑板上擦没有灰尘,比较经用,一个老师一天只写半根粉笔。一个蟑螂用粉笔,把它打一个圈以后,蟑螂就在里面永远不会出来,这个粉笔是用药物做出来的。”
刘汉涛说,粉笔村由过去的只生产传统粉笔已经转型为为客户私人订制,这些高端粉笔,不少进了大超市、大卖场。
应城市黄滩镇刘垸村党支部书记 刘汉涛:“原来卖粉笔卖的是粉笔的销售量,现在粉笔卖价钱。原来一箱粉笔大概是七八十块钱一箱,现在的粉笔一般的粉笔就卖到了一百七八十块钱一箱,彩色粉笔卖到了两百七八十块钱一箱。”
粉笔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配套产业发展,个体包装厂、模具厂、盒子厂应运而生,形成了产业链条,进一步推动了粉笔产业的发展,也让那些不再从事粉笔生产的农户,以及有劳动能力的老人,有了就近就业、打工增收的新渠道。
应城市黄滩镇党委宣传委员 丁雨祥:“目前我们黄滩镇委镇政府,正着力打造刘垸粉笔小镇。一是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改善生产经营环境,二是引进龙头企业整合资源,改革生产经营方式。变手工作坊生产经营方式为企业制管理,将粉笔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