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视情怀讲述我们的故事———应城市融媒体中心主持人关嫦

对于一个电视人,我现在最怕遇到这样尴尬的对话!

“你在哪工作呀”?“电视台”

“噢,现在好久没看电视了,你们播的节目,还有人看吗?”……

不知道,大家对这些对话,熟不熟悉,对于,处在县级媒体工作的我来说,这是每次外出采访,经常会听到的一句话很尴尬的对话。

每当,听到这句话,我就在想,是啊,这么说来,我们今天这么努力工作为了什么呢?一部分人都不看电视,没人关注我们节目了,我们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可是,每当我在自我怀疑和否定的时候,在我耳边总会出现另一个声音呼喊我们:“走,我们去做一期有情怀的节目”。

说这句话的人,一定是我师父,一个做了30多年电视的老新闻人,跟着他听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话,我们电视新闻人必须带着责任心和情怀做节目,这样我们的节目才能长久生存下去,才能守好我们主流媒体的舆论阵地!

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来临,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作为新闻媒体工作者的我们,践行着不忘初心,挺身而出的精神,用手中的摄像机记录着最危险也最真实的画面。那段时间,我们的记者去一线采访报道,我就通过新媒体的方式,把疫情防控的最新动态传递到千家万户,让大众对疫情防控有深刻明晰的认知,那段时间我们的新闻采访报道,还上了央视新闻,当时,所有人都在担心医护人员安危的时候,有条留言在关心我们,留言是这样写到的:记者这样拼命值得吗?不害怕吗?

是啊,后来我带着这个问题,也采访过我们一线的记者。他们回答道:“怕啊,怎么不怕,可是这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职责啊,我们必须最快最准最真实的反映现状,不想大众有一丝一毫的误解和忘掉这些难忘的瞬间”。

是啊,记者职业充满光荣与梦想,充满艰辛与危险。有资料统计,在非军事职业中,矿工是最危险的,其次就是记者。选择了记者,就选择了一种使命。

疫情防控,抗震救灾、抗洪抢险,扶危助困,一个个感人的镜头背后,凝聚的就是我和同事们的辛勤和汗水。

我们作为主流媒体,一定要坚持党性原则,宣传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2018年11月,我们得知在应城市田店镇有一对年过七旬的老夫妇俩以做传统手工麻糖为生,食材好、味道纯,就是无人问津。每年收入不到6000元,于是,我们联系当地的村干部,做了一期“老作坊”脱贫记的电视新闻,重点宣传“古法制作、传统工艺”。节目播出后,沉寂的老作坊迅速红火起来,我们又趁热打铁,在他们家门口做了几场直播带货活动,让观众们实实在在看到了麻糖的整个制作过程,当时恰逢春节临近,“畅氏古法麻糖”从此供不应求,还被评为应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夫妇俩从此有了固定收入。

记得那次的直播后,我问过夫妇俩,害怕这门传统手艺失传或者没人喜欢吃吗?夫妇俩说:“为了那些热爱畅氏古法麻糖的人,我们会带着这份责任和情怀一直做下去,直到做不动为止……”

听了夫妇俩的回答,看到了做糖的全过程,从几粒麦芽,到浸泡,到熬煮,到翻炒,再到等待,直至那一抹甜的到来。我似乎也找到了我们自己的答案,只要人有心,任何时候,手艺都不会丢。

做糖和做电视,本质都是一样,一份情怀,苦心耕耘,最后终会收获开花。

近几年来,我们发挥主流媒体的优势,先后开展“促进疫后重振、四进一促直播带货”、直播应城--促农增收系列公益直播,累计直播58场次,服务市场主体120多个,充分体现了党媒的责任和担当。

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我们将牢记嘱托、不辱使命,踔厉奋发、勇毅前行,驰而不息做好媒体融合发展和舆论宣传工作,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不断提高新闻舆论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新时代应城高质量发展奉献媒体人的力量!

(来源:应城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关嫦 一审编辑:易攀锋 二审校对:赵思然  终审核发:董雪) 

(作者:易攀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