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近年来,应城市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重要举措,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每年新增高标准农田从2011年的2.73万亩持续提升至2022年的7.86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0.25万亩,12年间增长了22倍,为端牢中国饭碗作出积极贡献。

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全域国土综合整治、水系连通、乡村振兴“三项行动”等统筹谋划,结合“南涝北旱”布局,南部湖区疏挖深沟大渠,疏通排水系统,配套桥、涵、闸,主干渠道硬化,提高项目区防洪排涝能力。北部丘陵地区塘堰改扩建和抗旱机泵站维修改造,实现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定高产、生态高效。统筹设计内容。对标聚焦“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要素,编制全市“十三五”“十四五”“十五五”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勘测设计、方案编制等,提供科学精准路线表和施工图。统筹建设资金。依托政策整合、项目融合、产业结合、民资聚合、适度超前等方式,全力保障项目建设资金。2019年以来,统筹发改、农业、水利、资规、财政、交通、乡村振兴等部门政策资金16.51亿元,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吸引社会资本1.5亿余元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

开展“田土水路林村居业”全区域综合整治,实现资源要素有效整合,重点解决项目区农村用地长期以来碎片化、无序化、低效化问题。开展迁村腾地、集中还建,进行村庄整治,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乡村振兴项目相结合,提高项目区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水平。通过对项目区中低产田进行改造,实现粮田变吨田、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瘦田变肥田、旱田变水田,推进了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大幅度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与水系连通项目相结合,打通灌溉堵点,构建立体水网;推动综合治理,加强河湖管护;建设农耕文化,打造节点景观;助力河湖相通,打造“江南水乡”。与农文旅项目相结合,积极探索“高标准农田+休闲旅游”模式,以“经济作物种植进园,特色水产养殖入池”为结合点,坚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拓展多功能农业,构建“城依景、景融乡、乡伴城”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作者:杨运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