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为古蒲骚之地,虽百里之邑,然土壤肥沃,川原秀丽,气候宜人,资源富集,素有“膏都盐海”“鱼米之乡”“温泉之乡”的美誉。举世闻名的纤维石膏蕴藏量居全国之冠,岩盐产量居全省首位。早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先辈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
历史人文,传承千载。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历史文化要传承,人文根脉要赓续。应城,蒲骚古邑孕育了蒲骚文化、灵泉文化、膏盐文化和红色文化。这里留下了屈原的《惜诵》《招魂》等名篇、其弟子辞赋家宋玉写下《九辩》等名作,以及李白、欧阳修等大诗人的著名诗篇。这里还走出了刘仁静、许白昊两位早期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拥有入列第五批和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门板湾遗址和陶家湖古城遗址,还有千年孔庙、文峰古塔、西河古渡等文物古迹。周恩来、贺龙、陶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留下了光辉足迹。汤池训练班旧址、红旗人民公社旧址展现了革命历史情景。这些历史人文都是应该发扬光大、接续传承的。
文以载道,赋能聚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近年来,应城以蒲阳文化为灵魂,规划建设老县河,推进西河古渡、文峰公园、临江老街、城市客厅等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建设,让“大富水画廊”文旅生态产业带“活”起来。着力提升国家矿山公园爱漫文旅小镇、楚珍园、汤池温泉旅游“金三角”文旅品牌,开发门板湾(陶家湖)遗址公园、老观湖湿地公园、伍山生态公园等项目,将全域旅游示范区“搞”上来。坚持红色文化引领,策划、包装了一批吸引力强的文旅项目,推动蒲骚文化、膏盐文化、灵泉文化、非遗文化及特色文化融合发展,使融合发展大格局“显”出来。逐步逐次,应城以文赋能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文旅融合,未来可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应城要深挖文化资源,拓展文化内涵。比如升级门板湾遗址和陶家湖古城遗址,以及千年孔庙、文峰古塔等文物古迹。使得“老树发新枝”,推动文化资源的价值转化。要紧抓前沿技术,提升文化效能。深度应用5G、大数据、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嫁接到汤池温泉、矿山公园(建议改为爱漫文旅小镇)、楚珍园等景区,让优秀文化资源借助数字技术创新发展,推动传统文化行业转型升级。促进跨界融合,拓展文化空间。积极构建武汉城市圈的温泉养生中心、农旅养城乡融合发展示范中心和应城西部生态旅游服务中心,建设“公园、田园、乐园、校园、家园”产业综合体,打造应城市全域旅游目的地品牌。
燕山烟雨起难忘,应城古韵处处藏。应城通过深耕古邑文化,努力将文化需求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力,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日可待。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徐勇(武汉市江夏区) 一审编辑:程国辉 二审校对:易攀锋 终审核发:熊晓峰】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