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炎炎夏日,当谈及湖北应城,我的心中不禁涌起一股“热”意,这股热情不仅源自夏日的高温,更源自于这片土地上如火如荼的蓬勃生命力。千年古邑,应来之城,“应”是热爱,奔赴山海。
神女殁幽境,汤池流大川。当青年李白仗剑去国,漫游到这座城池时,面对“地底炼朱火,沙旁散素烟,沸珠跃明月,皎镜涵空天”的灵泉,不禁为这方土地的自然涌动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应城,坐落在自然的怀抱之中,得益于地壳深处的地热资源,孕育出了无数天然温泉。恒温70℃,如同大地母亲温暖的怀抱,无论外界如何寒风凛冽,这里总是热气腾腾、温暖如春。每一口温泉水,都蕴含着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大自然赋予的珍贵礼物。当汩汩流动、喷涌不断的温泉淌过时间的年轮,悄悄灵秀了一方宝地,无声滋养了世世代代的应城人。站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应城依托温泉资源打造网红公路八汤线、爱漫文旅小镇、生态园等,变单一资源为项目集群效应,将山水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让流量变成“留量”,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徐徐铺展,应城“温泉游”热意融融、愈加火爆。
一把糯稻一座城。神秘北纬30度的沃土,是应城糯稻生长的天堂。盛夏时节,驱车穿越应城市的乡村田野,只见秧苗随风摇曳,层层细浪起伏,广袤的糯稻田园满载着丰收季节家家户户粮仓盈满的深切期盼。从早期糯稻品种宁滥勿缺的“打乱仗”到不断筛选淘汰做减法,只为选育出更适宜的糯稻品种;从抗性差、产量低的老品种,到育种人、农科院、企业三方合力,接力破解种源“卡脖子”难题,“红糯一号”“珍珠糯”“糯两优香6号”等高产优质糯稻品种问世,源源不断地为糯稻产业发展注入“芯”动力;从小小稻米到产、加、销一体化的身价倍涨的大产业格局,应城市糯稻种植面积39万亩,订单生产超过85%,2023年,全市累计培育优质稻米产业链龙头企业31家,产业链条实力更加强劲。如果你忘却曾经是否吃过应城田间的糯米,但你一定记得三全食品、思念汤圆、四川五粮液中的悠悠糯香、回味悠长。口感甜糯、出酒量高、微量元素丰富,应城糯稻成为一个个蜚声国内外品牌的“心头爱”。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糯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拨开应城糯稻产业的发展轨迹,一张张“金名片”的背后,应城用热土孕育金色希望,更是应城对土地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素有“膏都盐海”美誉的应城市因石膏而生财富,也因膏雕艺术享誉海内外。在探寻中华文化的璀璨瑰宝时,应城以其独特的膏雕艺术,就像一团炽热的火焰,照亮了传统工艺的新篇章。从选料到雕制、打磨、抛光直至上蜡,所有工序全由手工完成,实属不易。长期以来,膏雕的手工技艺均为师傅带徒言传身教,没有文字相传,难上加难。但应城从不怕艰难,应城人更是有一种“路难行行则至,事难办办则成”的钉子精神,在无数工匠的接力传承下,膏雕艺术在应城不仅是一种技艺的展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承载着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热意盎然的文化繁荣与发展。当下,应城膏雕艺术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蜕变与复兴。匠人们不仅坚守着世代传承的精湛技艺,更勇于探索,巧妙地将现代设计与技术手段融入创作之中。这一融合,不仅让膏雕作品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现代美感,紧密贴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更为这项古老的艺术形式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赋予了它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与勃勃生机。观赏、医疗、实用、收藏,价值斐然、用途多元。每一刀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热情,每一笔都蕴含着对艺术的执着与追求。
无论是灵泉的温暖、金黄的热土,还是传承不灭的传统血脉,都汇聚成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回望历史,或许“热爱”本就是刻在这片土地的肌理与命脉。战国时期,楚国著名诗人屈原在流放汉北期间,曾住古称蒲骚的应城创作了《惜诵》《招魂》等名篇。当他离开蒲骚时,怀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创作了伟大的诗篇《离骚》,让蒲骚这片土地变得多情而炫目。革命年代,这里有中共一大代表刘仁静,中共二大、五大代表,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许白昊,他们满怀着对祖国的深情和对人民的热爱,将热血洒在祖国的红色土地上。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应城人,一路奔跑一路闯关,一路突破一路绽放。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打造两区一地一中心 推进应城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已然吹响,应城人的热爱便是与城市共生长,必然怀揣着那份无比炙热的情感,以更新的姿态,奔赴下一场山海。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媛君(宜都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 一审编辑:程国辉 二审校对:易攀锋 终审核发:熊晓峰】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