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店镇畅马村收割机来回穿梭收割糯稻。 (孙缙 摄)
汤池甲鱼现代产业园。(冯璇 摄)
和美乡村城北街道盛滩村。 (胡浩 摄)
杨岭镇新四村四好农村路。(冯璇 摄)
又是一年丰收季,大美应城遍地金。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但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所在。
作为农业大市的应城,该如何有所作为?
“锚定现代化,埋头‘敢、快、干’。”应城市委、市政府铿锵作答,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强县工程,持续深化拓展农业农村“十大提升行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
近年来,应城紧扣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目标,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行动,以特色农产品强链工程为有效抓手,持续做好“接二连三”文章,延伸糯稻产业链,建强甲鱼产业链,加粗数字农业链,做大特色产业,抬高发展底板,促进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
2023年,该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048元,实现八连增,继续在孝感各县市领跑。
擦亮金字招牌
全国优质糯稻生产区呼之欲出
无人机照明,收割机抢收……9月9日晚,应城市杨河镇下王村,国网孝感供电公司支援稻农挑灯夜战收糯稻。
糯稻种植有句俗语——七成黄、十成熟,十成黄、两头丢,意味着糯稻一熟就得收割,不然稻谷会散落田间,造成损失。
应城是全国商品粮大县,有“全国籼型糯稻生产第一市”之称。今年该市糯稻种植面积达39万亩,眼下已进入收割季。
风吹稻浪遍地黄,为确保糯稻颗粒归仓,应城早谋划、快行动,有序组织机械收割,奏响秋日丰收序曲。
这边抢收割,那边加工忙。
位于陈河镇的湖北中磐粮油食品有限公司里,售粮车排起了长队,烘干车间、加工车间机声隆隆。
“今年发展订单面积15万亩,眼下已开始大规模收购糯稻。”该公司总经理助理刘超介绍,收购的糯稻通过低温循环烘干,出米率和整精米率得到提高;加工的“应城糯米”等糯米产品,白度、糯性得到提升,还不易返生,受到市场青睐。
近年来,应城全力建设全国优质糯稻生产区,通过市场牵动、政府推动、产业化带动、科技拉动,大力延伸产业链,全市糯稻生产步入了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开发的新时期。
推动良田良种。开展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小田并大田”等省级试点,增加了耕地面积、提升了耕地质量,提高了糯稻产量,杨河镇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入选全国第二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典型案例。
同时,加强院企联合、产学攻关,协助各类、各级科研机构培育糯稻育种材料484个,全市糯稻品种优良化率达到100%,农田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持续开展绿色高效创建活动,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糯稻)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亩。
提升品质品牌。制定了《籼型糯米团体标准》,推广高产栽培、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和植保综合防治等技术,提升糯稻生产标准化水平。坚持以提质增效、绿色安全为导向,建立健全糯稻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利用“应城糯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证明商标影响力,支持企业创建了“王家粮仓”“渔子河”等一批知名品牌。应城糯米成为五粮液、绍兴黄酒、银鹭食品等知名产品的重要原料。
着力延链强链。编制了《应城市糯稻产业发展标准》《应城市糯稻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规划》和《应城市糯稻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方案》。依托湖北中磐、湖北汉谷等大型粮食加工企业,应城现已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累计引进落户企业7家,总产值达到20.06亿元,建成了糯稻产加销的全产业链,保障“应城糯米”从基地到餐桌一条龙服务。该市将进一步延长加粗糯稻产业链,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做强湖北第一
汤池甲鱼呈上全国人民餐桌
9月13日,走进汤池甲鱼现代产业园,一期65栋温室大棚整齐排列,蔚为壮观;二期70栋温室大棚骨架已搭好,建设正酣。
应城汤池是有名的温泉之乡。早在20世纪80年代,应城人就探索出用温泉水养甲鱼的技术,养出的甲鱼肉质鲜嫩、营养丰富,俏销市场。
近年来,汤池甲鱼先后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汤池镇获评全国“一村一品”先进乡镇、全省“灵甲小镇”等。
为进一步擦亮汤池甲鱼金字招牌、叫响“楚天甲鱼第一镇”名号,2022年,汤池镇按照孝感、应城两级市委要求,着力建设集规模化养殖、销售、品牌打造等于一体的现代化甲鱼产业园。
产业园计划总投资3亿元,占地1000亩。一期占地500亩,总投资1.2亿元,已于去年6月完工。养殖户参与建设65栋各1000平方米的温棚。
温棚内,控温、增氧、水体监测等全过程数字化、自动化管理,加上引入温泉水养殖,有效降低成本。同时,养殖户给养殖水增温,享受用电优惠,节本增效明显。
“跟以前在外散养比,每斤甲鱼养殖成本低了一块多,产量和品质不降反增。”唐余庆是第一个入驻产业园的养殖户,采取恒温无菌养殖模式,国家级、省级专家提供技术指导,甲鱼产量从每平方米60斤提升至100斤左右。
目前,汤池甲鱼养殖面积达5000亩左右,年产量2000万斤,年产值近4亿元,带动近千人增收。产品占据了湖北甲鱼市场的半壁江山,还畅销北京、湖南等省市。
“二期年底可建成投产,届时产业园甲鱼年产量可达3500万斤,产值突破7亿元。”汤池镇党委副书记李孜介绍,产业园正着手建设甲鱼深加工基地和甲鱼线上线下交易中心,补齐温泉甲鱼产业链短板,做大做强汤池甲鱼产业。
引领数字农业
番茄公社亩产值过10万元
应城除了有遍地糯稻黄,还有满枝番茄红。
应城市三合镇西头村的番茄公社,鳞次栉比的大棚里,红透透的小番茄挂满枝头。这里的番茄以个头相似、口感一致而闻名,就像流水线上生产的产品一般。究其原因,得益于数字技术的加持。
番茄公社由湖北富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规划占地2809亩,引进以色列现代数字农业技术,目前已建成300亩智慧大棚,以种植樱桃番茄、水果黄瓜、水培蔬菜和阳光玫瑰葡萄为主。
大棚里,平均每1000平方米有10个传感器,组成“数字大脑”。工作人员只需设定好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参数,番茄就能在适宜的环境中长大。
走进一栋大棚,栽培架成排林立,以椰糠土为基质,番茄藤盘旋而上,长势正旺。
向上茁壮生长,靠的是底部充足的营养。每株番茄都配备一根滴箭,里面提前调配了水肥营养液,电脑端设置好施用量和次数,每隔一段时间,自动精准滴灌施肥。
正午时分,光照强烈,大棚上的两层遮阳网会根据光照值自动开启。降温的另一个黑科技,来自墙面的水帘,大棚里温度过高时,风机自动开启,从水帘里循环出来的空气,可以让大棚迅速降温。
“智能设备加持下,人均打理上千平方米不在话下。”湖北番茄公社数字农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祖清介绍,向立体栽培要产量,3000平方米的大棚年产番茄最高可达20吨,亩年产值超过10万元。
番茄公社不仅是数字农业的试验田,还是技术应用的中转站。其研发的土壤快速检测技术,通过安装传感器的CT测土车,能够准确测出土壤的健康状况,为精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该技术已为周边地区100万亩水稻田进行了体检,成功绘制出了数字土壤地图。
科技赋能,让番茄公社变身网红打卡地。顺势而为,番茄公社正加紧建设集农事体验、亲子游乐、科普研学、田园观光等于一体的农旅综合体,今年五一假期和六一儿童节,园区每天人流量达到了2000多人。
美环境增颜值 聚民心提气质
——应城为全省和美乡村示范片建设探路
“既美化了环境,又锻炼了身体,还能得积分,对村里对自己都好。”9月13日下午,应城市城北街道西十村村民彭志洪来到穿村而过的汤八线上,整治沿线环境。
当天中午,村委会通过大喇叭向村民喊话,征集村民到汤八线除草、除杂、清理白色垃圾等,计20个积分。
今年63岁的彭志洪,是村里出了名的热心人,听到又有好事了,他赶紧报了名,吃过中饭就来到了路边。
当天,和他一起的还有20多位村民。
西十村北邻汤八线,南邻汉宜线,是应城西部旅游带上的重要节点。以前,村里的环境卫生全靠村两委班子监督,村民对村级事务漠然甚至抵制。
2022年以来,西十村以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试点工作为契机,探索“党建+积分制”管理办法,将积分制与农村环境整治、文明新风倡导等结合起来,以小积分激发乡村治理大活力。
“围绕和美西十建设需要,制定27项具体积分评价细则,每月晒积分、亮成绩,并开展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活动。”村党支部书记彭新文欣喜地介绍,以前喊村民参加村里活动叫不动,如今群众参与率高达95%。
同样发生巨变的还有三合镇三结村。过去由于乡村建设管理滞后,村民参与村里事务不积极。近年来,三结村争取财政资金改造村庄环境,通过党员带头引领村民参与,村容村貌大变样,老党员程少章让出宅基地给村里修环行路,村民程火明主动维护清廉文化广场环境卫生,一幅村美人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铺展开来。
西十村、三结村的嬗变,是应城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和方法,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质扩面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该市发挥好市委“一线指挥部”作用,全面落实基层党建“十全十美”工作要求,加快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体系,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现代化水平;坚持以和美乡村建设为抓手,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这个根本持续发力、精准发力,把农村建设成农民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园。
2023年,应城荣获“中国健康旅游城市”“中国最美乡村旅游名县”“全国森林康养旅游目的地”等称号,田店镇、汤池镇入选省级美丽城镇示范乡镇,江河村获评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西十村等6个村入选2023年度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湾湾亮”率先在全省实现村级全覆盖,厕所革命覆盖率95%,村庄清洁行动获评全省先进。
今年初,该市被确定为2024年省级和美乡村示范片建设试点县,一个涵盖两镇八村的和美乡村示范片正在加紧建设。
阡陌纵横好钱景
——应城交出四好农村路建设亮丽成绩单
杨岭镇祝墩村彩春家庭农场,位于祝陈线旁。眼下,130余亩大棚里,翠绿饱满的瓜蒌挂满枝头,下月底就可采摘了。
“去年亩产瓜蒌籽300多斤,总产值达200多万元,今年预计能超过300万元。”望着长得又大又壮实的瓜蒌,农场负责人石旭军信心十足。
石旭军的信心,来自祝陈线的变化。
2013年,石旭军创办彩春家庭农场,致力于打造集特色采摘、农业观光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休闲点。然而,邻近农场的两座桥太窄、弯太急,旅游大巴车进不来,游客需要下车步行30分钟到农场,很多人不愿来。
今年,四好农村路建设惠及祝陈线,路面从3米拓宽至5.5米,车辆可直接开到农场。
游客好进来,产品运得出。石旭军准备追加投资,今年再种100亩金银花。
受益的何止彩春家庭农场。
“截至今年9月,我们旅游收入超过9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2%;农产品销售收入超过520万元,带动周边村民创收100万元。”龙池山庄负责人余翠玲介绍,依托汤八线,山庄建成农村电商综合服务站,将附近农家的有机米、土鸡蛋、香麻油等卖向全国各地。
在应城西北部,以有名店旅游公路为依托,四条示范路连接形成西北部旅游环线,将沿线的2个4A景区、5个生态农庄、10余个采摘园、6个交通驿站紧密串联,成为应城新的旅游名片。
近年来,应城按照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的要求,高质量建设四好农村路。按照道路围着产业建、产业围着公路布的思路,推动四好农村路与沿线产业一体化建设。如今,一条条四好农村路,正成为带动沿线村民增收的共富路。
路建好了,谁来管?怎么管?
应城严格落实路长责任制,实施市、镇、村三级路长联动,齐抓共管。设立镇级养护站,进行道路专业化维护保洁。因地制宜对道路进行绿化、亮化、美化,提升道路颜值,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作出四好农村路重要指示批示十周年。
十年来,应城交出了四好农村路建设亮丽成绩单:建设农村公路2117公里,提档升级农村公路637公里,创建美丽农村路504公里;有名店旅游公路获评湖北省“十大最美农村路”,天鹅镇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乡镇。
建成一园两中心 畅通农货上行路
——应城创建全省寄递物流助推农产品上行试点县市
“不到两个月,网销糍粑10万单,完全没想到。”9月13日,应城市三结豆皮食品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威忙得不可开交,一边要应对糍粑销售的火爆,一边要为豆皮生产做准备。
以往,该合作社主要走线下销售。去年,应城实现农村寄递物流进村全覆盖,“应达万家”农村寄递物流综合便民服务站开到了三结村,王威负责运营,线上销售豆皮,邮政公司上门取货,畅通了豆皮上行路。
“去年网销发力,豆皮销量增至120万斤,较前年增长了40万斤。”王威感叹,今年应城市寄递物流共配中心为该合作社提供了仓库,豆皮直接在仓库打包、发货,预计今年销量可达200万斤。
近年来,应城全力做好农村寄递物流后半篇文章。该市在全省率先建成一园两中心,日处理邮件5万件,建成281个农村寄递物流综合便民服务站,推动“便民服务+电商销售+寄递物流”互融互促。
走进上万平方米的共配中心,直播间、冷链仓和恒温仓、充电区、电商大客户中心等一应俱全。
农产品不易储存,要想获得利润,必须抢时间。去年,应城邮政公司与申通、韵达等8家快递运营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实现节点网络共享、末端服务共配、运力资源共用。
邮车每天到服务站送快递时,将要寄出的快递件带回市寄递物流共配中心,保证当天发货。同时,邮政公司通过驻点揽收、高峰期产地直发等方式,减少中转环节,单件货物运转时间平均减少6小时。
既要沉下去,也要引进来。共配中心大厅一墙之隔,是电商产业园,众多电商企业入驻园区。
补光灯亮起,主播开始带货。一旁的打印机哗啦啦响着,孝昌、武汉……带着条形码的快递单一直拖到地上。
去年以来,应城市着力加快完善电商生态体系,大力发展电商直播带货、培训电商人才,帮助农业经营主体打开新销路。
寄递物流网络延伸覆盖,农产品与市场对接更加快捷。今年1月至8月,应城农村地区快递业务量大幅提升,收投量433万件,其中农产品“出村进城”上行件30.5万件,同比增长105.5%。
应城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到2024年底,该市将培育农村电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80个以上、“寄递物流+电商村级网点”180个以上,培育农村电商人才180人,建成乡镇农产品产地冷藏设施16个以上,推动农产品畅销全国,加快创建全省寄递物流助推农产品上行试点县市。
(策划:中共应城市委宣传部 应城市农业农村局 来源:湖北日报 应城市融媒体中心 一审编辑:程国辉 二审校对:易攀锋 终审核发:董雪)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