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应城市发挥农业技术优势,深耕现代农业,提升粮食产能,强力推进质效双升、绿色发展两大行动,实现优质糯稻持续增产增效,加快建设全国优质糯稻生产区。
9月22日,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湖北主场活动在应城市成功举行,200多家参展企业晒出各自“招牌”,800余种荆楚农产品和地方特色产品齐聚活动现场,共同编织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农产品盛宴图景。其中,应城糯米、黄滩酱油、汤池甲鱼等琳琅满目的特色农产品,整齐有序的摆放在展台前,吸引了周边不少群众前来参观、采购。
应城市民 严先生:“办的很热闹,产品非常多,观众也多,是人山人海。”
湖北番茄公社数字农场有限公司综合部经理田凯说,他代表应城本地数字农业企业和他们自己的产品来参展,一起共享应城丰收的喜悦。
应城市作为全国商品粮大县,享有“全国籼型糯稻生产第一市”美誉,“应城糯米”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获批建设全国糯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种植籼型糯稻39万亩,在全国占比5.1%;年产20.5万吨,位居全国前列,年产值超25亿元。
应城市每年投入5亿元以上资金用于粮食及糯稻主产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做大做强糯米加工产业,出台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由初加工向深加工方向发展,打造集糯稻加工、物流、科研、信息于一体的糯稻产业集群,形成从糯稻种植、收购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
在杨河镇马堰村,连片的农田整齐划一。阳光下,稻浪翻滚,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现代农业景象。杨河镇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选取马堰村、周岗村作为全省“小田并大田”试点村。通过对土地平整集中,马堰村已完成试点面积3500亩,1327块细碎田块合并后变成142块整齐的“大田”。
应城市杨河镇水稻种植户曹长生租出去了十多亩田,现在收入也可以,七千多块钱,比以前增加了一两千块钱,现在田确实好种。
近年来,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与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的有机结合,应城市共投入资金4.85亿元,共完成高标农田建设23434亩,整治后农田面积达2.48万亩,其中高标准农田建设1.3万亩、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面积1万亩,新增耕地面积1815亩,提质改造旱地改水田1360亩,新建生态涵养林120亩、生态沟渠11000米等,为应城农业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应城市高标准农田项目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张庭云表示,未来三年内,计划将全市所有基本农田逐步建设为高标准农田。
应城市将进一步整合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国家级试点、“小田并大田”省级试点、高标准农田建设、订单农业等成果,深化与五粮液、银鹭食品等品牌合作,促进优质糯稻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全面增强优质糯稻综合生产供给能力,打造全国现代农业(糯稻)产业园。
(来源:应城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李恒 一审编辑:程国辉 二审校对:陈梦宇 终审核发:熊晓峰)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