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市田店镇:以乡土文化为墨 绘就民心幸福画卷

初冬时节,走进应城市田店镇乡间田野,道路宽敞平坦,房屋整洁有序,村庄环境优美,在蒲源龙滩文化广场,老人围坐聊天,孩童嬉戏玩耍,一幅和谐美好的乡村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扎根本土创作 文化育民亦“亲”民

肖黄村村民陈全海,本职是水电修理工,在工作之余常常戴上一顶草帽,到田间地头学舞、练舞、编舞,并拍摄发布至短视频平台。“草帽哥”便是他的账号名,久而久之,他成为本地小有名气的“网红博主”,目前平台粉丝量已超24万。

“现在只要不下雨,我就跟‘草帽哥’一起去河畔广场跳鬼步舞。”社区居民卢玖梅说,“相比其他的广场舞,鬼步舞更时尚动感,既愉悦身心又锻炼身体,很多人都跟着学呢!”

陈全海从幼时便十分热爱跳舞,还自己设计将插秧、打药、锄草、收割等传统农耕劳作场景融入鬼步舞动作,带领本地舞蹈团队到村湾以舞蹈形式展示犁耙、簸箕、风斗、水车等传统农具,深受附近村民群众的喜爱。

“每每刷到这些短视频,就想起儿时的乡村记忆,很能引起共鸣。”在外务工的肖黄村村民黄磊感慨。

立足群众需求 文化惠民更“悦”民

“师傅,今天有什么戏呀?”

“早上9点,《秦香莲》《思仇记》……”

11月4日,富水社区龙滩广场上,观众们早早搬来板凳,围坐一起,一边唠嗑一边看戏,时不时还会有掌声响起,好不热闹。

自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开展以来,村(社区)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生活幸福感不断增强。镇村干部在日常走访中发现,辖区众多群众想在农闲时间看些楚剧戏曲、露天电影等,于是联系应城市楚剧团、电影公司积极协调,加大了“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频次,今年以来已累计播放超10场次,包含《长津湖》《金刚川》等热门影片,满足群众日常休闲愿望。

“如今每家每户都有电视,但我还是怀念小时候大家聚在一起看戏看露天电影的感觉,幸福感满满!”家住附近的居民余焕兰感叹。

传承非遗文化 文化乐民促“利”民

岁末入冬,田店畅氏“古法麻糕”进入制作季节,不少外地游客特意驱车过来,就是为了品尝这口酥脆香甜的美味。

田店畅氏“古法麻糕”是应城特色风味小吃,有近百年的历史。它以麦芽、炒米、芝麻等为原料,经过熬糖、炒制等多道工序,需要10个小时才能制成。麻糖香脆可口、风味独特,还含有蛋白质、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有止咳润肺、养胃等功效。2019年6月,“田店麻糕”被正式纳入应城市级非遗项目名录。

“畅氏麻糕”原传承人畅永洪一家在十年前因病致贫,夫妇两人又年事已高,靠肩挑担运、口耳相传售卖麻糖的方式逐渐落后于市场需求,日渐衰弱的身体也无法从事过重的劳动。见此情形,当时的驻村帮扶单位融兴银行便志智双扶,帮忙报名培训班提升制作技艺,为麻糖包装,开设小微店,线上线下进行销售。近两年,畅马村“两委”干部也积极探索“互联网+农产品”的销售模式,帮助村民直播带货,让“畅氏麻糕”成为小有名气的网红食品。

现如今,“畅氏麻糕”年销量达32000袋,销售额可突破40万元,成为畅马村的一张“风味”名片。

群众当“主角”,文化振兴有“看头”。只有以群众视角创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大力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事业,才能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打造乡村文化活动“新名片”。 

田店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大力推动发展文化事业,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来源:应城市田店镇    通讯员:龚宁    一审编辑:赵思然    二审校对:易攀锋     终审核发:谢进军)

(作者:龚宁)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