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智能工厂重塑制造业版图

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制造业数智化转型,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并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关键抓手。
       2024年11月,应城市新都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湖北研妆实业有限公司、湖北宇阳药业有限公司、益盐堂(应城)健康盐制盐有限公司、应城乐华厨卫有限公司5家企业获得湖北省先进级智能工厂称号。
      近年来,应城市多家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数据驱动、自动化装备等先进技术,实现了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和可视化。为鼓励企业“智转数改”,应城市对荣获省级技术创新、智能制造、两化融合、绿色制造等示范项目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补,且奖补资金免申即享。目前,应城市已累计认定湖北省先进级智能工厂9家。
       5G应用打破数据孤岛
      走进湖北双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智慧5G全连接工厂,年产130万吨真空制盐、110万吨纯碱、110万吨氯化铵的智能产线生产正酣。年产60万吨联碱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正在加紧建设。
      双环科技副总经理黄万铭表示,“公司生产规模大,需要有聪明的‘大脑’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加速业务响应、降低安全风险。建设智能工厂正是我们的破局之策。”
       顺应国家“智改数转”政策,双环科技投资5100万元建设“5G+云网筑基应城双环智能工厂”项目。该项目运用5G专网、视频AI智能分析等新技术,构建了安全、环保、生产、实验室等14个模块,集成生产、安全、财务等多业务应用,实现了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和智能化决策。
   “智能工厂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双环科技联碱分厂厂长姜伟民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过去加工纯碱结晶的换车工序,需要3个工人来回奔跑,现在只需要在操作室轻点按钮,换车作业就能自动完成。同样年产40万吨合成氨,老厂需要360多人,如今新厂只需120人,生产效率提高了约30%。该智能工厂也成功入选2024年第一批湖北省5G工厂名单、2024年湖北省“5G+工业互联网”十大标杆应用案例。
   “软硬兼施”催化生产方式变革
  走进应城乐华厨卫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台长臂挥舞的工业机器人正在智能流水线上忙碌着,乐华厨卫技术管理部经理谭忠华介绍,该企业引进自动化封边机械手代替人工劳作,实现了机械化流水作业。“以前人工搬运上料,一天最多搬运5000件板料,现在可以12个小时不间断上料。”谭忠华说。
 近年来,乐华厨卫通过硬件与软件的协同,加快了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乐华厨卫投入1300万元建设智能工厂,通过英格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前端设计效果图与工厂设备控制的无缝对接。消费者下单后,订单信息即时传输至系统,经过审单、下单等流程,迅速转化为生产指令。
  智能工厂内,每台数控设备均与服务器相连,可实时接收订单数据,同步开展生产。从开料、封边、排孔到组装,每一道工序都实现了自动化作业。在智能化软件应用的同时,乐华厨卫还引进自动化封边机、电子锯、六面钻等先进的生产设备,进一步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能。
  “技术把关”筑牢品质“防线”
  在湖北研妆实业有限公司的质检车间,视觉检测筛分机器人已经替代了传统的人工质检,精准的智能识别,大大降低了质检误差率,让产品品质更加稳定。
  湖北研妆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从谷介绍,为打造智能工厂,该公司引进了先进的ERP、A8等大数据系统以及全覆盖的5G网络,这些智能化技术的运用,使公司在原材料采购、订单安排、生产执行、成品入库和出货等各个环节实现了无缝衔接和高效运作,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更在源头上保障了产品质量。
  在生产现场,记者看到,该公司的明星产品——脾牛口服液从原材料提取、过滤、消毒到全检、包装,每一个步骤都由机器精准完成。刘从谷告诉记者,通过5G网络,每一批产品的生产数据都能实时传送到企业数据库,确保产品防伪和售后追溯。
  刘从谷认为,相对于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智能工厂通过“技术把关”提高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保健产品在安全、疗效、品质上的需求。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记者:魏昊星   通讯员:冯旋  李梦婷  夏诗卉   一审编辑:唐会军   二审校对:易攀锋  终审核发:田艳霞)

(作者:中国经济时报 记者:魏昊星 通讯员:冯旋 李梦婷 夏诗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