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万树,绿满蒲阳 应城以“万树村”建设推进生态扩容一线观察

应城市城北街道魏河村,房前屋后绿意盎然。特约记者郑毅 摄

 春回大地,万物竞发。在孝感市“万树村”建设三年行动全面铺开之际,应城市抢抓造林黄金期,以“一村万树”为载体,扩绿、复绿、兴绿、护绿,探索生态提升、产业发展、林农旅融合的乡村绿化模式。万树进村湾,正在种出风景、种出特色、种出财富,也种出乡村气度和“精气神”。蒲阳大地也因此呈现盎然生机和青葱活力。

应城市委宣传部干部职工前往汤池镇卫星村义务植树。通讯员孙缙 摄

应城市杨河镇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马堰村片区,渠成网、树成行。通讯员孙缙 摄

应城市杨岭镇新四村绿树成荫、风景如画。

万树进村,刷新绿色版图

今年,应城的绿色版图正在悄然刷新。

 3月7日上午,杨岭镇团山村村道两侧,一群“志愿红”正忙着挖坑、扶苗、填土、浇水……个个都铆足了干劲。他们身后,一株株新栽的绿化树身姿挺拔,迎风而立。

 当天,应城市委市政府在这里举行2025年春季义务植树暨“万树村”建设活动,正式吹响“万树村”建设的号角。

增绿就是增优势,植树就是植未来。田店、杨岭、三合等乡镇的荒山上,同样是一番热火朝天景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共建,机关干部、返乡青年、企业员工、乡村志愿者……全都投入植树造林热潮。

应城坚持“政府供苗、群众种管、收益共享”机制,调拨女贞、香樟、桂花等优质本土适生苗木,覆盖98个重点建设村。

结合和美乡村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四好农村路”、国土绿化项目等重点工作,该市整合各类资金2000余万元,统筹保障“万树村”建设。同时,鼓励、引导各类社会资本积极参与。

截至目前,该市共组织200余台套机械、2.2万人次投入到“万树村”建设,种植意杨、桂花、女贞、红叶石楠、各类果树等80余万株,2300亩荒山已披上“绿装”。

 依托村级公园绿地、道路、农田林网、荒山、边角地、废弃地和庭院等公共空间,见缝插绿、拆墙透绿,让裸土复绿……万人挥锹、万树扎根的生动场景在该市17个乡镇(街道)持续上演。

应城正以实际行动,带动和美乡村从“一处美”迈向“全域美”,奋力书写乡村振兴的绿色答卷。

一村一韵,厚植绿美基因

种树不仅要有数量,更要见品质。应城市将“万树村”建设与地形地貌、风土人情有机融合起来,把树“种”进村里的整体规划中。

应城市城北街道联谊村,将古树保护融入乡村文化。通讯员孙缙 摄

在城北街道联谊村,两棵古树冠盖如伞,历经百余年风雨,依旧苍翠、挺拔。“这是我们村的活文物,我们在周边种植乌桕、红枫等彩叶树种,准备打造一个古树文化展示区,进一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讲好古树故事。”联谊村党支部书记吴勇介绍。

 树多是风景,树老是文化。联谊村充分利用古树资源,加强古树保护,充分发挥古树绿美优势,将自然景观融入乡村文化,使古树焕发勃勃生机,也绘就了绿美乡村新画卷。

2025年,应城市制定“万树村”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拟打造一批生态宜居型、产业基地型、农田林网型、旅游休闲型特色示范村,支持各村建设房前屋后小果园、荒丘坡地小茶园、有花有树小游园,实现身边增绿、错位发展。

“我们抢抓春季植树黄金期,推动‘万树村’建设,今年计划建成‘万树村’98个,其中重点村13个,完成中幼林抚育5000亩、荒山造林2300亩,现在相关建设已全面铺开。”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股廖应军表示。

四里棚街道孙熊村立足实际,在枣树林湾原有800多株枣树的基础上补种3000多株。同时,引进市场主体和园山庄栽种橘树3000多株,“一村一果”建设已初具规模。

放眼应城城乡,“银杏村”“枇杷村”“乌桕村”“桃花村”等一批特色精品村正加速形成。

确保栽一棵活一棵,植一片绿一片。该市积极推行“林长制+网格化”管理模式,将“万树村”纳入林长制管理机制,落实苗木后期养护责任,适时组织林业专家下乡培训指导,推广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确保成活率达90%以上。

应城市杨岭镇新四村绿树成荫、风景如画。

应城市杨岭镇龙池山庄数千株红梅绽放,吸引游客参观打卡。通讯员孙缙 摄

树树“生金”,种出绿色希望

一片林可以带火一个产业。万树进村,推动各地发展特色林业产业,推动实现生态价值转换,实现“一亩绿地万元钱”等效益。

 近年来,杨岭镇坚持“以绿富民”,围绕汤八线旅游公路沿线,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引入社会资本建设果园、生态农业公司等12家。今年,该镇以“万树村”建设为切入点,着重推进“一村一景”的村庄绿化行动,努力实现产业赋能、兴林富民。截至目前,该镇已栽植苗木7.9万余株。

应城绿洋生态农林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打造"树上鲜果、树下民宿"立体产业链。通讯员孙缙 摄

3月26日,走进杨岭镇新四村的应城绿洋生态农林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数百亩桃花、樱花绚烂盛开,色彩斑斓的春日美景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果树林里有红利,‘万树村’建设真是‘建’到了我们心坎上,今年我们又新栽了18亩李树和10亩桃树,进一步壮大果园规模。”应城绿洋生态农林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向晓阳介绍,八汤旅游环线风景优美,自家果园经过几年经营在应城小有名气,每年夏秋时节吸引近万名游客慕名前来采摘。

 据了解,该公司在新四村发展林果经济,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建成标准化果园500亩,形成“树上鲜果、树下民宿、院中作坊”的立体产业链,带动86户农民转型为新型职业果农,实现林果产值与旅游收入双破千万元。通过“万树村”项目和林果经济发展模式,2025年预计人均增收1.3万元。

 资源变优势,绿富同兴。距绿洋生态不到5公里的应城市彩春家庭农场,也上演着相似的一幕。

“在‘万树村’建设带动下,今年我们新种植了130亩杨树,在林下套种金银花,成功形成‘树上结瓜蒌、林中养珍禽、林下金银花’的立体经济模式,预计年产值超200万元。”杨岭镇祝墩彩春家庭农场负责人石旭军说。

“一棵树,不仅要融入乡村风光,更要融入乡村振兴全局。应城市将以‘万树村’建设为支点,进一步撬动绿色发展,实现大地增绿、农民增收、林业增效的多重效应。”应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蒋家彪表示。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在应城,“万树村”建设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广泛响应、积极参与,绿树青山正在变成提升生态环境的“点睛笔”、促进增收致富的“金钥匙”、营造文明乡风的“助推器”。

(来源:孝感日报  作者: 全媒体记者刘艳 通讯员刘佳文 马友忠一审编辑:唐会军  二审校对:程国辉  终审核发:董雪)

(作者:孝感日报 作者: 全媒体记者刘艳 通讯员刘佳文 马友忠)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