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22 07:36:59 来源: 环球时报 转载:新华网
“在这场第二次美国内战中,你站在谁一边?”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集会冲突事件,揭开了一个盖子,刺激美国各地迅速掀起一股拆除南北战争时代南方纪念物的风潮。作为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场内战,南北战争以北方联邦战胜南方邦联告终。然而,自战争的最后一枪打完,至今已有150余年,围绕失败一方的“记忆”仍困扰甚至分裂着美国。有人说,眼下的拆毁行动好似在进行“历史清算”;也有人认为,这是在“拨乱反正”。这场冲突凸显美国“大熔炉”种族问题的复杂难解。这是历史撕裂现实的典型例子,更让人对曾广为流传的“美国内战无仇恨”神话大跌眼镜。(最近有人要求当局取缔弗吉尼亚州95号州际公路附近一个邦联旗升旗点,但该土地的拥有者表示反对。图为该地进行邦联旗升旗仪式的资料图。)
邦联遗迹带来“第二次内战”
“在今天的好战分子心中,罗伯特·李的名字唤起了‘种族主义和叛国分子’的原始仇恨和嚎叫。有人要把他的所有雕像和其他邦联士兵与政治家雕像从基座上拉下来,放进博物馆或扔进垃圾堆。”美国政治评论家帕特·布坎南日前以“美国的第二次内战”为题写道:“这不是新的历史,也没有关于李将军的新发现。改变的是美国,它已不再是‘同一个国家’”。
曾当过尼克松、福特、里根三任总统高级顾问的布坎南,说出这番话并不令人意外。他是知名保守派人士,曾祖父在南北战争时是南方军队一员。他的话反映了部分美国人的观点,即一些学者所说,美国国内对南北战争曾形成明确共识,但这种共识最近正在被破坏,自由派精英试图重审历史。
对那些支持拆除雕像的人来说,上述说法并不准确,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纪念物一直都是白人至上主义者的“图腾”,而非大家共同的遗产。
内战结束之初,由于缺乏资金,并没有人大建邦联雕像等纪念物。直到进入20世纪,随着南方各州陆续执行所谓“吉姆·克劳法”(旨在实行种族隔离制度,剥夺获得自由的黑奴的平等权,1965年才被废止——编者注),邦联纪念物才开始大量出现,上世纪20年代尤甚。30年后,当民权运动兴起,一些种族主义者强烈反弹,邦联纪念物再次大量出现。正因为如此,美国左派人士认为,邦联纪念物的出现并非如南方人所说是为纪念死难者,纪念战争历史,而是要美化邦联、怀念奴隶制度。
“邦联的公共标志——谁的遗产?”美国民权团体“南方贫困法律中心”曾做过统计,全美有超过1500个邦联标志物,包括纪念馆、纪念碑、雕像、公立学校、公路和城市名等,像最受崇敬的罗伯特·李将军,仅公立学校就有50多所以他的名字命名。大部分纪念物位于南方11个参战州,也有少数在北方,纽约州有3个,宾夕法尼亚州有4个,还有22个位于内战时还不存在的州。
历史为当下的冲突埋下了上百年的伏笔。从内战开始到今天,主要人物的功过,内战双方行为的正当性,一直存有争论,并在2015年达到一个小高潮。当时美国社交媒体出现是否该禁止悬挂邦联旗的论战,一些黑人焚烧邦联旗,一些白人则将更多邦联旗悬挂在门上,穿在身上,涂在车上。
《环球时报》记者去年去南方旅行,从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向南,进入南部俄亥俄就看到大量邦联旗,继续向前进入肯塔基州、田纳西州、弗吉尼亚州,到处可见邦联旗帜、枪店、赛马场、美国产卡车等具有南方白人特色的东西。记者还遇到一名穿着邦联旗T恤衫的老者,上写:“如果你感到被冒犯,是因为你不了解历史。”
引发12日弗吉尼亚集会流血事件的罗伯特·李雕像问题,不是最近才有。早在上世纪90年代,位于詹姆斯河堤堰的李将军像就因当地黑人不满而被拆除。今年6月4日,美国《大西洋月刊》撰文批判罗伯特·李,称他的传奇事迹和高尚人格并非事实,他应该为死于内战的南方士兵负责,他们为了维护蓄奴制度而死于战争。
美国某些地方政府最初为缓解种族矛盾,决定移除或重新安置邦联纪念物,但这种做法激起右派不满,反而将冲突激化。当弗吉尼亚事件发生后,美国各地的运动立即“此起彼伏”。
肯塔基州,南方军官约翰·卡斯尔曼的雕像被涂上油漆;北卡罗来纳州,抗议者推倒南方士兵纪念碑;佛罗里达州,名为“老乔”的南方士兵的雕像被移除;田纳西州,邦联名将内森·福瑞斯特(《阿甘正传》『Forrest Gump』的主角就是以他的名字起的名——编者注)半身像被写上“奴隶主”“叛徒”“三K党徒”;国会大厦,黑人议员希望搬走雕像厅里的邦联军统帅雕像……
“伟大的和解”还是“仇恨的种子”
“这场战争不仅解放了奴隶,而且向世界展示了一种新的文明和风格:宽容、和解、礼貌与尊重”“战争没有给人们的心灵留下创伤和后遗症,而是给社会带来了持久安定、和睦与繁荣”——长期以来,在一些有倾向性文字误导下,很多人误以为美国内战后的历史“和风细雨”,战争一结束一切就趋于“宽容和共同建国”。
一切要从1865年4月9日说起,那天,李将军率南方官兵在弗吉尼亚向北军将领格兰特投降。美国历史学家爱德华·艾尔斯在接受美媒采访时说,“正史”说美国在这一天开始愈合,但即使一个不那么用心的历史系学生也会告诉你,现实要复杂得多。
“怎么可能没有仇恨?”在费城一家私立中学就读的安德森同《环球时报》记者聊起美国内战时说,她在“美国历史”和“战争史”课程中都学过这段历史,她了解到战后激进的北方共和党人曾打算剥夺南方白人领袖的权利,将他们的土地分给黑奴,南方后来制定《黑人法典》和“吉姆·克劳法”继续压迫黑人。课堂上,她读到不少原始信件,基本都是北方领导人的。至于李将军,虽然称不上“坏人”,但他在为错误的事业而战。
某种意义上,北方对南方官兵的处理的确很宽容,所有投降者都获得一份“不追究”证书,李将军以下都未被关押。有历史学家明言,与其他国家内战的结局相比,李将军的投降和格兰特将军的大度意义重大,确实是一大成就,称得上伟大的和解。但这只是问题的一部分。
李将军投降后曾写信给联邦政府,表示从此效忠合众国,请求特赦,但他死后100多年才重新获得公民权。基层官兵被胜利者颐指气使的例子更多,邦联总统戴维斯则被关了两年。打赢内战的共和党总统林肯的副手、继任者约翰逊,一度扬言“处死所有参与邦联者”。
后来林肯遇刺,美国国会通过激进的《重建法案》,在南方实行军事管制,责令所有公职人员必须宣誓效忠联邦政府、唾弃南方邦联。除田纳西州外,其他10个邦联州都要被“彻底改造”,最晚被“改造成功”的乔治亚州直到1870年7月才获准重新加入美国,其公民才重新成为美国公民。
军管当局在南方实行戒严,对地方上采取高压管制,剥夺前邦联支持者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一些地区,这种剥夺到了十分苛刻的地步,连曾在邦联工作过的邮差、公墓看守人都不能幸免,这种状况持续到1872年格兰特当选总统并实行大赦。
为快速“重建”和摧毁南方抵抗势力,联邦一度鼓励黑人“维权”,结果加剧了白人抵触情绪,造成“三K党”等团体兴起。1872年后,联邦为了绥靖又转而约束黑人权利,短短十几年南方多地又恢复种族隔离状态。
有学者认为,当时北方对南方的政策拥有数个相互间无法调和的目标,既要“报复”叛乱又要“调和”矛盾,既要推行“变革”又要维持“稳定”。整体看,南方重建绝非什么“宽容团结”,恰恰相反,它是一场胜利者和失败者之间不留情面的斗争,由此造成的南方和北方、民主党和共和党、南方白人与黑人间的隔阂、矛盾,影响持续至今。
内战,属于美国南方人的特殊记忆
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最血腥的一页,它以62万士兵死亡为代价——几乎是美国在其他历次战争中的死亡总数。战后,南方一片废墟,整整一代男性人口要么被杀,要么致残。更重要的是,它给美国历史留下了复杂而敏感的篇章。
“当年竖立雕像本身就反映出美国根深蒂固的种族矛盾。”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南方虽然战败了,很多白人心理上却没有完全接受。所以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奴隶虽是自由人,但没有获得平等权。
这从美国历史教科书也可看出。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关于南北战争成因,因商业利益以及各州对教材的认可标准不一,使得美国教科书中没有一个统一说法。为了在各州中销量更好,一些商业出版商会调整某些因素的顺序,甚至完全忽略某些因素来迎合不同校区的需求。例如,一本书名为《美国之旅》的历史书称,林肯和共和党人承诺不会干扰已有奴隶制的各州制度,但南方人不信任。2015年,得克萨斯州要求被该州批准的教材中将“州权利的争夺”列为导致内战爆发的主要原因,奴隶制则要写为次要因素。
实际上,内战结束后,南方文学界曾开展“败局命定”运动,系统而理论性地维护南方在内战中的正当性,并塑造关键人物的英雄伟绩。比如以李将军为代表的诸多南方将领具有美德,南方失败是由于寡不敌众和士兵不执行上级命令所致;南方开战的主因不是因为奴隶制,而是保护州权,以免受北方政治和文化的侵蚀等。
这起了作用。研究教科书问题的美国学者詹姆斯·洛温在其著作《老师的谎言》中称,过去两个世纪,美国最受欢迎的小说——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和米切尔的《飘》,都以奴隶制为背景,但两部书讲述了截然不同的故事。《飘》暗示奴隶制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结构,它的消失令人惋惜。一直到民权运动兴起,美国教科书都赞同米切尔的观点。而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出版商受制于南方白人。
另一方面,南方进行重建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北方各州弥漫着对一个恢复活力的南方的恐惧。而南方人的愤懑之情也很明显,在民权时代到来的超过一个世纪时间里,南方人都投票支持民主党人,“反对北方人”。
时至今日,内战及内战后的社会矛盾仍在美国社会中有所体现,不少仇恨组织与美国内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使用邦联旗,固守内战时的种族思想。“三K党”就是南北战争后由部分南方军士兵、将领组建。虽然“三K党”三起三落,针对的族群也有变化,但它奉行的白人至上主义原则却一成不变。
“150多年前的内战给当今美国社会留下的影响依然存在,但主要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人仍会为他们的先辈输掉那场战争而感到遗憾。”夏威夷大学亚洲学系教授、美国东西方中心高级研究员郝忠明(Eric Harwit)21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南方因此保留了一些文化传统,并影响着他们对黑人的态度。而美国北方人不太了解内战,甚至不清楚内战对美国来说意味着什么。“可以说,内战是南方人不容忽视的历史,或者说是只属于南方人的特殊记忆。”
郝忠明说,上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体系发生颠覆性改变,黑人有机会和白人一起接受教育。40年后,奥巴马成为第一位黑人总统,很多人认为这意味着美国的种族问题已经稳定甚至改善。但奥巴马的当选恰恰让种族问题变得更加棘手,原本种族主义倾向不明显的保守派白人变成了种族主义者。某种意义上说,特朗普之所以能够当选总统,仅仅是因为他的某些动作和奥巴马背道而驰。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