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好》第十三期 古楼小学"八个老师八个娃"

【内容简介】他们是一群致力于乡村教育的麦田守望者,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农村教育沃土,培育祖国“幼苗”;他们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用青春与汗水守护知识家园、撰写人生传奇。本期《老师好》栏目,我们将为您讲述陈河镇古楼小学“八个老师八个娃”的故事……

从应城城区驱车半小时,就可到达位于陈河镇高尚村的古楼小学。我们到学校时,学生们正在上音乐课。来自五个年级大小不等的八个学生正集中在多功能教室唱歌:“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优美的旋律从孩子们口中唱出,格外清脆悦耳。

同期声 陈河镇古楼小学教师 张贝

因为我们学校没有像音乐、体育、美术这样专门老师,所以每个星期我们几个年轻的老师就带着孩子一起唱唱红歌,休息时带着到操场上玩玩游戏,促进他们全面的发展。

古楼小学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历史的变迁中,校址未变,校名数易。作为陈河镇唯一一所村小,学校的服务范围包括周边张集、高尚、彭万、四八等村。在城市化进程和打工浪潮冲击下,乡村小学日益萎缩。学校现在有八位老师,八位学生,虽然学生不多,但是老师的教学任务并不轻松,每个老师最少要带2至3门主课,每周都有17、8节课。而且家长们因为赶早忙农活,所以每天会很早就把孩子送到学校。

同期声 陈河镇古楼小学教师 张贝

我们每天来得特别早,6:30之前就到学校,孩子们也来得早,来了之后对孩子各方面不足啊查漏补缺的帮助。

同期声 陈河镇古楼小学教师 晏凯

我刚来时,我身边朋友总问我,你们学生那么少怎么上课呢?我就回答他们,别人4、50人班级的怎么上课,我们就怎么上课。

八个学生分布在五个年级,学生基本以“三生”即贫困生、留守生、学困生为主。这种“被小班化”的教学方式,利弊兼具。如何在现有的环境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老师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同期声 陈河镇古楼小学校长 陈志清

我们可以在教学上为学生专心致志的辅导,包括学生的家庭作业、课后辅导,都可以在教学课堂内完成,学生也不能走神。(但是)一个人或两个人无法组织更多的游戏丰富他们的生活,会造成他们学习生活中一些缺失。

同期声 陈河镇古楼小学教师 张连平

如何解决这些学生孤独感的问题,现在是最大的困惑。我现在就是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这些学生教好。

同期声 陈河镇古楼小学教师 陈火生

农村来说,还有一些家庭还承受不了到好一点地方学习负担,所以像这样的农村学校还是有存在的必要。

八个老师里既有60后、70后,也有80后、90后,他们不计报酬、无私奉献,在乡村教室里,为渴望飞翔的童心,插上梦想的翅膀,也展示着教书育人的别样风采。

同期声 陈河镇古楼小学教师 张先军

一个孩子也是教,许多孩子也是教,不管如何我要对得起教师这个职业称谓。

同期声 陈河镇古楼小学教师 周桂生

最大的收获是很有成就感,这个行业很光荣。

同期声 陈河镇古楼小学教师 晏凯

我作为一个九零后,毕竟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我呼吁九零后能到乡村学校锻炼。

同期声 陈河镇古楼小学校长 陈志清

学校是老师的阵地,像这样的学校能保证贫困儿童他们能够真正实现义务教育。我对我的学生来说也是认真负责的,我因此感到很骄傲。

对于这些父母大都在外地的留守儿童来说,老师不仅给他们带来知识,也带来温暖和快乐。贫困学生刘欣怡每年新学期的学习用品都是张贝老师为她准备,不仅如此,张老师还经常用自己的收入为她添置衣物,像妈妈那样关心她的身体和生活。正是因为这些有爱心的老师,孩子们才那样的喜欢他们的学校。

(你们喜欢学校吗?)喜欢!

同期声 陈河镇古楼小学五年级学生 刘欣怡

老师送我很多东西,文具盒、学习用品、书包。

同期声 陈河镇古楼小学四年级学生 张紫霞

学校里面有很多朋友,尤其是她。

同期声 陈河镇古楼小学三年级学生 王家顺

我喜欢这里的数学课。

同期声 陈河镇古楼小学二年级学生 王逸梓

(老师)对我们特别和蔼特别好。

同期声 陈河镇古楼小学一年级学生 张浩

好朋友都能和我一起玩。

同期声 陈河镇古楼小学一年级学生 王婧琪 孟志诚

学校的饭菜很好吃。

同期声 陈河镇古楼小学二年级学生 刘玉齐

(遇到困难)老师和同学们会来帮助我。我的理想是好好学习,报答父母。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学校改造了学生食堂,新修了篮球场,添置了大量教育教学设备。多位老师被评为湖北省骨干教师、应城市优秀教师。学校曾荣获孝感市教育局“标准化学校”荣誉称号,多次被评为陈河镇先进单位。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辍学,为了让每个孩子接受到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乡村教师们,将始终坚守初心,奋斗在路上。

同期声 应城市陈河学区主任 赵洪波

下一步我们陈河学区将把古楼小学和镇里的陈河小学进行集团化办学,就是一个学校两个校区,陈河小学每年派优秀教师到古楼小学教学,我们还要千方百计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优质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