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湖北 最美地名”应城三处入选,大家快来为家乡投票吧!

  

入选“最古老地名”

应城 

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科技先进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和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因地处要冲,乃安、荆二府咽喉,郧襄东道门户,应置城为守而得名。别称蒲阳,以其位于古蒲骚地之南而得名。虞、夏乃荆州之域。周为轸国(轸在应城西),亦为郧国蒲骚地(蒲骚故址在今应城西北15千米)。战国时属楚。秦属南郡。汉初,分南郡置江夏郡,辖安陆县,为安陆县地。东汉,仍为安陆县地,属荆州江夏郡。三国时,吴、魏交错其境。晋置曲陵县,东南境属之。曲陵废,仍为安陆县地,隶荆州。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析安陆县南境置应城县,属郢州安陆郡,应城建县自此始。北朝西魏以应城为城阳郡治,领应城、云梦两县,并一度改设浮城县。隋时废城阳郡,改应城为应阳。唐武德四年(621年)复应阳为应城,属安州,隶淮南道。宋时属荆湖北路德安府。元时先属湖广行省德安府,后隶河南行省黄州路。明时属湖广布政司德安府。清时应城仍属德安府,隶湖广布政司汉黄德道。中华民国初隶湖北省江汉道,1930年后,次第属第三、第五、第三行政督察区。1944年8月,应城县境置应城、应西两县。次年3月,两县合并,仍为应城县。1949年4月,应城全境解放,属鄂中专区;6月,改属孝感专区。 

 

 

入选“最人文地名”

孔庙(应城) 

应城孔庙作为儒学圣地,源于黉学。唐•显庆元年(656年),韦思谦任应城县令,始建黉舍。至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县令谢良佐于县署衙的东边,修建了学宫(即孔庙)。南宋•绍熙年间(1194年),刘炳宰应城,兴建儒学,后毁于兵燹。明•洪武三年(1370年),知县贾严又重建。明•景泰七年(1456年),知县夏玑修殿、庑、门、池;明•天顺五年(1461年),知县周铎又增饰一新,并建明伦堂。八年(1464年),推官章禺于堂前辟两斋:左曰“日新”,右曰“讲习”,后为讲堂。不久,又毁于兵祸。  孔庙正式建成并传于后世,则是在明•成化七年(1471年),由知县汪清主持,重建大成殿五楹,高三丈,并有大成门、东西庑、明伦堂以及泮池、石桥、门前三坊和石龟等,建筑规模颇为壮观。大成殿总面积209平方米,殿高10米,歇山重檐,斗拱翘角。殿内宽敞轩昂,屋脊为宝瓶顶与吻兽。造型壮丽,结构精巧。殿前台基一米有余,植有古柏两株,苍翠挺拔,西边一棵曾遭雷击,数年后重发新枝;殿后植有桂树两株。双柏、双桂相映,更增几分古香。而孔庙大门前的泮池和建造于泮池上的石拱桥,夜晚又有“双月映照”(在桥的两边泮池中,能看到一左一右的明月),使双桂双柏、双月映照的孔庙,更显得庄严肃穆。大成殿内,供有“至圣先师孔子”塑像,并有“至圣先师孔子赞并序”的碑文,系清•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张玉书于康熙二十五年七月初四勒文敬书,由湖广德安府应城知县许霖吉立。殿中还悬列清朝历代皇帝御赐的匾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御书“万世师表”;雍正二年(1724年),颁额“生民未有”;乾隆元年(1875年),颁额“与天地参”;嘉庆四年(1799年),颁额“圣集大成”,道光元年(1821年)颁额“圣协时中”;咸丰元年(1851年),颁额“德齐帱载”;同治二年(1863年)颁额“圣神天纵”;光绪元年(1875年)颁额“斯文在兹”,为纪元盛典。殿左为祭器库,右为乐器库;东西庑之南为更衣所。殿后有魁星阁,阁壁彩绘魁星像。另有戟门,在两庑前,即大成门,左建名宦祠,右建乡贤祠。  在封建王朝科举时代,孔庙为县级生员的考场。每逢开科之时,四乡学子即赴考应试,县试及第即为庠生,取得府试资格,府试及第即为“郡庠生”,也就是秀才。再经省试及第称举人,经朝延会试及第为进士。科第蝉联,成为历代莘莘学子步入仕途的必经之路。在应城,明清两朝中进士者达40人之多。孔庙外的北边,还置有射圃,是监考武生的考场。每逢孔子的忌日,全县生员则相聚于孔庙,举行“祭礼”。而在送学之日,则集新进生员于大堂,簪挂花红,新进生员行庭参礼,知县拱立答揖,鼓乐吹导,率领谒文庙,诣大成殿,阶下行三拜九叩礼。孔庙虽历代有所毁,而各朝又都有所兴建,且渐臻完善。诸如“崇圣”、“忠义”、“孝悌”、“贺文忠公”诸祠以及“名宦祠”、“乡贤祠”等也相继修建。千百年来,孔庙一直成为应城尊儒兴学的圣地传承于世。现在人们所见的孔庙,是二十一世纪初年重修而成。有棂星门、泮池、泮池石桥、大成门、大成殿、殿外东有庑,西有诗书画精美石雕碑墙。各建筑物楹柱上均有本市诗联学会会员的佳联,由市书画协会会员精心书写。大成殿外,昔日的“双柏”还有一木矗立,干粗壮,丈有余。顶端新枝郁郁,向阳斜逸,生机盎然。游人昂首,莫不肃然敬之。 

 

入选“最幽默地名”

菢鸡母湾(应城) 

菢鸡母湾位于陈河镇南街村。从前湾里有个穷婆婆,一天,正坐在堂屋纺棉纱。忽然,从天井飞下一只菢鸡母,领着一群鸡娃,围着纺车唧唧喳喳地边叫唤,边玩耍。婆婆见小鸡一个个毛茸茸的,着实可爱。婆婆怜意切切,随手抓了一只,握在手里,觉得好玩。谁料等到再松手一看,哪还有小鸡?倒是看见了一个金光闪闪的金元宝。这一下,婆婆就别提多高兴了,贪念顿生还想再抓几只,却全不见踪影了。只是从那天起,婆婆发现脚趾头上长出一个小疱,不几天便烂得象开花石榴,脓血淋漓,又痛又臭。原来,婆婆在抓小鸡时,脚趾头被菢鸡母啄了一下。家里平时靠纺线讨生活,哪有余钱。万般无奈下,她将元宝换成碎银,买药治疾。等到元宝花光了,脚趾头也好了。婆婆后悔莫及,逢人便说:我是得了外来横财,才烂了脚趾头的哟。为警示后人,乡亲们便把这个湾叫菢鸡母湾。菢鸡母湾的来历还有一说:过去,这个湾里有个婆婆很会菢鸡娃,菢出的鸡娃又壮实又好喂,她还把方法传授给左邻右舍。由于菢小鸡出了名,十里八乡的人都来这里买鸡娃,湾里人都有了收入,日子也好过了。婆婆去世后,乡亲们每到清明都给她扫墓培土,坟墓越长越大,而且时有一只菢鸡母引着一窝小鸡在这里转来转去。人们为了纪念她,就把这个小湾村叫做菢鸡母湾。

 

 

参与投票方法:

微信关注:“寻根湖北”

 进入公众号点下面“微官网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