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电视台记者:何博
素有“膏都盐海”美誉的湖北省应城市因石膏而生财富,也因膏雕艺术享誉海内外。应城膏雕是应城市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是湖北省石膏艺术之乡。
湖北省中部的一座千年古县——应城,有着丰富、优质的石膏矿产资源。心灵手巧的匠人们将细腻的石膏雕琢成工艺品,莹润如玉,栩栩如生。71岁的伍佰林就是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膏雕 的代表性传承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膏雕代表性传承人 伍佰林:“雪花膏里面有杂质的要排除,纤维膏就是结构标准、紧致些,用这种膏做工艺。”
要想成就一件具有观赏性的膏雕艺术品,就得从成堆的原石中精挑细选,将没有瑕疵,纹理细腻的原石进行初步切割,再经过成千上万次的雕、凿、镂、刻,才能最终成型。一块原石,就这样在伍佰林老先生的手里变成了活灵活现的人物雕像。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膏雕代表性传承人 伍佰林:“作品越雕越有味,越雕约有情趣,有时候到下班的时候都不知道了,不知道时间了,就不愿意休息一天,休息一天感觉浑身没劲,就找些东西来雕一雕、磨一磨。
不知不觉间,伍师傅与膏雕艺术已经打了40多年的交到,他也由当初的学徒成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膏雕的代表性传承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膏雕代表性传承人 伍佰林:“这门手艺有传承谱系的,我跟我父亲学的。做小孩(的时候)开始做这个,因为我们这个家,都喜欢搞工艺美术,他也会写会画,我们都有工艺这类的爱好,所以对膏雕产生了兴趣。”
这项精雕细琢的艺术由伍师傅的父亲传给了伍师傅,现在,他想将这门艺术继续传承下去。可工作室里漫天白灰、冬冷夏热的工作环境让年轻人望而却步。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膏雕代表性传承人 伍佰林:“你看我们做膏雕的 一身灰,像铲灰的,年轻人觉得脏,这是它的负面。”
眼看着自己的手艺后继无人,2009年,伍柏林喊回了在北京的儿子伍应超,希望这位电商专业毕业的80后儿子,能给自己的老手艺带来新气象。
伍师傅的儿子 小伍:“我们现在定位就是,年轻化的消费群体,太传统的东西他就受不了,所以我们现在把现代的,简单的东西,把它做出来。”
小伍一回来,就注册了网店,将自家产品图片挂上去,一下子引来几家外贸公司,找他们订做出口的石膏枕、烛台、罗马柱,让老伍守护的膏雕技艺走出了国门。这让父子俩乐开了花儿。
伍师傅的儿子 小伍:“现在主要是线上,有两块,一块是国内零售、一块就是走外贸,现在国外对天然的、纯手工的东西,需求量特别大。”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膏雕代表性传承人 伍佰林:“我们(将石膏)做出一种很好的(工艺品)很好的礼品。甚至出口到国外。这就是我们的快乐。”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