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他记不清这两年多来曾走坏了多少双鞋子,但他清楚地记得,村里每一户村民的家庭情况。
也许,他记不清这两年多来与家人相聚过多少次,但他清楚地记得,村里每个贫困户的日常习惯。
他叫杨毅敏,现任应城市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应城市义和镇李大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
880多天的扶贫日子里,杨毅敏和驻点村村民结下不解之缘,也用实际行动展示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忠于组织、诚于群众谋福祉。
杨毅敏(右)和村民讨论水产养殖 记者王琦摄
略黑脸庞,齐整短发,旧却得体的衣衫,加上低沉舒缓的语调,丝丝亲和迎面而来,这是10月的最后一天,见到杨毅敏的第一感觉。
“我觉得,我的初心、使命,就是认真做好扶贫工作,完成组织上交待的精准扶贫任务。”说起工作,有着25年党龄的杨毅敏娓娓道来。
2017年5月26日,杨毅敏被派驻应城市义和镇李大村扶贫。进村时,一场雨刚过,他和同事走在入村唯一一条水泥路上,鞋子、裤腿上沾满泥浆。
“李大村是应城58个重点贫困村之一,村集体零收入,村里青壮年多外出务工,是有名的‘空壳村’……”同事们向杨毅敏说起这里,一致认为这里扶贫工作很难开展。
杨毅敏也很忐忑,因为,自1989年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在机关工作,几乎没有一点儿农村工作经验。
怎么办?杨毅敏的驻村第一夜,在辗转反侧的思考中度过。
翌日,杨毅敏便碰上了“下马威”。
“村里没路,晴天一身灰,雨天泥巴坨,你一个‘白面书生’要搞扶贫?好,把我门口的路修起来撒!”第一次入户走访,年逾八旬的贫困户李生雄初见杨毅敏便不咸不淡“发难”道。
一整天走访,回到宿处,虽疲累但杨毅敏还是恪守着多年来养成的工作习惯,拧开台灯,细细整理村民的一些诉求。
白天走访,睡前整理村民诉求,成了刚驻村时杨毅敏的日常。不久,他和工作队同事会同村委一班人进行座谈,提出在制定村级民主决策、村规民约等各类制度的同时,修好村里的路。
“修路是大好事,我们都支持!”杨毅敏的计划得到村干部、全村老少的一致认同。
说干就干。2017年8月,李大村拉开“扶贫第一役”——修路的大幕。
争取款项、召集人手、排定工期……杨毅敏的身影出现在修路工作的各处,他还借劳作之余,向来帮工的村民现场讲解扶贫政策、纪律,几个月下来,他皮肤晒黑了,和村民的关系更近了。
在杨毅敏和村里人共同努力下,共长3公里的通湾、通户公路铺就,30盏路灯配套安装,村民出行难问题得以解决。
“杨队长不愧是党的干部,为我们修路,亲切、可信!”2018年国庆节时,村里已然“户户通”,望着门口崭新的水泥路,李生雄翘起大拇指,对隔壁左右邻居说。
杨毅敏(右二)积极向上申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 记者王琦摄
路是新的,接通李大村215户。全村1026人,也通过新路,记住了“杨队长”。
“杨毅敏同志1970年的人,虽然比我小两岁,但他在扶贫工作上,确实是我的老师。”李大村村支书李东林这么说。
杨毅敏给李东林印象最深的,是务实。
在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杨毅敏和李大村干部群众共同谋划,因地制宜地,以村集体和贫困户增收为根本,明确了村级产业扶贫的主攻方向,制定并实施了符合李大村实际的产业扶贫项目。
经多渠道筹集资金20万元,李大村于2017年改挖塘堰2口共44亩水面,发展水产养殖,村集体年增加收入2.64万元,
去年的一天,杨毅敏向李东林表示,除了种养开发,可以通过光伏电站带动村集体增收。在得到村委会的支持后,杨毅敏积极争取政府扶持,于去年10月28日建成一座50KW的光伏电站。
“电站建成有一年时间,目前已经发电5万多度,可以为村集体增加收入4万多块呢。”李东林说。
村里有了稳定收入,凝聚力和号召力显著提升,杨毅敏和李东林认真组织支部党日活动,建立健全两委民主管理制度,制作党务政务公开栏,完善村级管理。
李大村中,有一处整洁宽敞的广场,金秋时节,村民们白天将谷物放到广场上晾晒,傍晚则在广场上散步健身。
“上联:去年门前蚊飞污水臭;下联:今朝窗外树绿花草香;横批:政通人和”广场旁李家大湾61号村民家门口的一副对联,道尽广场的来历。
早在杨毅敏刚入村时,这里还是一口废塘,塘中丢满了村民的生活垃圾,环境十分恶劣。杨毅敏决心改变这一状况。
征求意见时,村民多与杨毅敏表示做个晒谷的“禾场”即可,杨毅敏则为村民画下更大蓝图:建广场。
鉴于村里外出务工的青壮年都有好泥瓦手艺,杨毅敏便在向上争取支持的同时,和村里青壮年约好,工闲时回家共建广场。去年元月,垃圾塘清淤泥回填工作完成,春节后,3800平方米的崭新广场进入村民生活。
除了广场,村里3座新的公厕也配套建成。66岁的村民张凤香说,“有间公厕在我家附近,杨队长曾征求过我家的意见,我当时就讲,这是改善环境的好事,我家全力赞成!”
杨毅敏整理李大村扶贫资料 记者王琦摄
“这是去哪里?”“哦,杨队长好,我去挑点菜。”与村民随意的对话,便能体现双方关系融洽。
从驻村开始,每天入户和村民拉家常,便成了杨毅敏扶贫工作的“固定动作”。
“每天走几户,只有跟村民熟悉了,才能了解到更多的情况,从而转化成工作更大的动力。”杨毅敏说。
方圆3平方公里的村子,他走了无数来回,一步步走进村民心中。
贫困户李元远是全村17户贫困户中,情况较为特殊的一户。老伴去世,唯一的儿子身故,儿媳改嫁他乡,只剩孙子与这位七旬老人相依为命。
“杨队长之前,李元远住在远房侄子家,基本上‘无片瓦遮身’。”周围邻居说,在李大村这个“一姓村”里,村人多少沾亲带故,故对李元远祖孙常有接济,但能力较为有限。
杨毅敏到村后,通过和村民们交谈,知道了李元远家的情况,便立即为他争取危房改造资金,新修房屋一栋为其居住。
对李元远14岁的孙子,村民评价,“要不是杨队长,这个伢肯定‘废’了。”
这个孩子因家庭变故,渐生厌学之心,并于去年暑假前,离家弃学。这可急坏了杨毅敏,他四处打听,通过孩子在外地的母亲联系上孩子。
经过杨毅敏一次又一次苦口婆心劝说,孩子最终答应暑假后重返校园,认真进行初中学业。
“杨队长,好人呐!”提起家中常客杨毅敏,70多岁的李生辉老泪盈眶。李生辉一家5口人,儿子、儿媳、孙子因病耗空家中积蓄,唯靠李生辉和老伴耕作12亩田艰难维持。
杨毅敏到村后,主动到他家了解情况,为他家办理了慢性病费用报销。因考虑到其孙子的药物较难买,杨毅敏主动揽下买药的活计,同时,经常帮李生辉想办法挣钱。
“今年秋收时,杨队长还引着应城的领导来,买了我家很多米哩。”李生辉表示,在杨毅敏“贴身帮扶、以购代捐”等帮扶方式的鼓励下,他觉得靠自己和老伴辛勤劳动“脱贫不遥远”。
杨毅敏(右一)与李生辉拉家常 记者王琦摄
现在,李大村17户贫困户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安全饮水均有保障,没有一名贫困学生失学辍学。因病致贫的贫困户符合条件的12人均办理了慢性病或重症门诊报销。11户贫困户实施了危房改造,全部用上了清洁自来水。
采访后记:
使命的力量
采访中,李大村广场上一位环卫工对我们连连挥手。
杨毅敏说,这个叫李青安的汉子也是贫困户,虽然听力有障碍,但勤劳肯干,和多病的妻子拉扯两个女儿长大,在助学补贴的帮扶下,两个孩子都很争气。大女儿目前在武汉读书,前不久参加了军运会的志愿团队,小女儿在高中读书,成绩优异。
杨毅敏打开手机展示李青安大女儿参加军运会志愿团队的照片时,我们发现,李大村里只要用微信的村民,都和杨毅敏是微信好友。
一项项“有温度”的聊天记录,正是杨毅敏通过一颗心、两条腿贴近群众,扎实开展扶贫工作的最好例证之一。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每位共产党员的初心;为民情怀,是共产党人的思想信念。从杨毅敏身上,我们看到了使命的力量。
我们更能看到,越来越多的杨毅敏们,在使命的指引下,为困难群众脱贫奔小康、为孝感高质量发展,融聚起更加澎湃的动力!
记者王琦 特约记者刘振宇 王越 通讯员丁金国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