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荆楚粮仓“耕”基——应城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纪略

小满前后,麦黄秧青,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应城市田间,收割机、旋耕机、无人机你方唱罢我登场……

“地好、人勤、顺农时,多打粮食!”5月23日一大早,该市黄滩镇新垸村党支部书记田洪下田干活,与农民们相互鼓劲。

田洪口中排在首位的“地好”,源自于近年来该市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之举。据了解,截至目前,应城共建设高标准农田60.25万亩。

夯实“耕”基,筑好“粮仓”,声声劳动号子中,应城收、种、管“三夏”大忙序幕拉开。

用好地   少靠天

“去年村里亩均增产粮食200斤,高标准农田建设搞得好!”劳动间歇,田洪一直在夸村里地好。

其实,过去的新垸种地很“尴尬”——东临老县河、西临大富水,由于引水和排灌能力不强,全村4800余亩耕地易旱又易涝,长期“靠天赏饭”。

针对新垸的问题,具体解决方案是,自2020年起将之纳入水系连通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修建7个涵闸,增加配套泵站,排灌沟渠、塘堰亦修筑得焕然一新。

“旱季可以引水灌溉,汛期也可以排水防涝。”田洪说,村级农业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了,村民的种粮积极性高了不少。

配套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田“标准”,建设高标准农田,用好“地”,少受“天”的影响,新垸如是,应城更如是。

2020年,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与水系连通相结合,应城市对大富水水系进行综合治理,建设大型机泵站、水系清淤等工程,解决了基本农田建设中大型机泵站建设的政策障碍,打通灌溉工程中的堵点,构建起大渠小沟立体水网。

“累计建设拦河坝14处,新建改建泵站221座,硬化明渠273公里,配套渠系建筑物9564座,架设高、低压输电线路47.7公里。”应城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许计平笔记本上有这样一段记录,注明该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具体数据。

数据的背后,是应城农业生产抗灾减灾能力的具象化提升“硬账”:2022年,应城在盛夏高温、伏秋冬连旱的气候条件下,全市的粮食产量增长0.74万吨。

机械来   效率升

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农业机械化步入快车道,生产效率不断创新高。

“我们合作社有各种机械二十台套,为周边农户插秧,一天可以插400亩,收割油菜300亩,整田400亩。”应城市水生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军说。

“三夏”大忙之时,效率是重中之重。

随李军脚步,来到全省优质糯稻高产示范基地田店镇畅马村田边,这里4台大型收割机正在抢收油菜、6台耕整机将收割完的油菜田迅速耕整,那边5台插秧机身后已插下一片碧绿秧苗……

田店镇畅马村全省优质糯稻高产示范基地农民正在进行机插

指着齐整的大田,李军表示,合作社依托应城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标准规划建设农业试验示范基地5000亩,推广优良品种、绿色高效农业模式、开展农作物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去年,作业面积12700亩,纯收入100余万元。

田店镇畅马村全省优质糯稻高产示范基地农民正在进行机插

“目前,应城全市67万亩中稻已抢插60%,确保粮食全年总产超7亿斤。”应城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种植业技术推广股股长王祥发和李军同来,不禁开言表示,今年应城机械化、绿色增产等技术覆盖率达九成以上。

高标准农田建设,促推农田宜机化程度提升,农业的日益高效形成良性循环,应城通过送农机下乡、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推广农机新技术、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等方式,共培育33家农机专业合作社,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3%。

“效率提升,产量增加,正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成例。”看着田间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和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王祥发一脸自豪。

地连片  产业兴

地力强,种植意愿旺,产业由此兴起。

5月18日,应城市杨河镇马堰村,来自京山的种田大户武强国正在用无人机进行稻田飞播。

“这里的土地平整、土壤肥沃、灌溉设施齐全,非常适合种植水稻、油菜等作物。”武强国介绍,自己去年通过湖北中磐粮油公司,在杨河镇承包3000亩土地,主要用于种植订单水稻、小麦和油菜。

2021年,应城市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与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相结合,投资4.85亿元,将杨河镇3.27万亩土地纳入项目范围,通过全要素整治,着力提高农田综合效益。

杨河镇种粮大户正抢抓农时进行无人机飞播

“杨河本就是个农业大镇,经过农田高标准建设,我们有了更充足的底气推动农业产业化。”镇党委书记程建红表示。

产业由此而兴。杨河镇对整治后产生的高标准农田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公开拍卖,成功引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北中磐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入驻,成为孝感市首宗拍卖的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

中磐粮油入驻杨河后,组建磐农联盟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流转土地4080亩,引导当地大户集中种植优质糯稻5000余亩,形成糯稻种植、收购、储存、加工、电商销售于一体的全糯稻产业链。

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了土地流转进程,从“地”的角度不断推进应城糯稻产业稳固壮大,应城全市籼糯稻种植面积达到37万亩,总产量达19.24万吨,全市农民因种植优质糯稻每亩增收200元以上。

农田标准高,农业产业旺,手中饭碗牢……随着时间的打磨,应城事关“荆楚粮仓”之“耕”基,愈发夯实。

(来源:孝感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琦   特约记者冯璇    一审编辑:程国辉   二审校对:陈梦宇  终审核发:董雪

(作者:王琦 冯璇)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