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国防生初入部队“水土不服”为哪般

2016年11月28日09:12  来源:中国国防报   转载:人民网

图片提供:周长春 合成制图:刘 京

写在前面

曾有一部热播的青春励志剧《国防生》点燃了无数莘莘学子的军旅梦。在现实生活中,当怀揣着报国之志的国防生踏进营门后,迎接他们的并不像影视剧里上演得那般美好,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给他们带来了种种挑战。由大学生变成军官,由被管理者变成管理者,在挑战自我、突破自我的必经之路上,他们曾迷茫过、徘徊过、苦恼过。如何实现由大学生向“一线带兵人”的精彩转身?这不仅是他们必须迈过的一道坎,也是摆在部队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深信,肩扛重任的他们终有一天会成长为令人艳羡的军中英才。

吉林大学大四国防生正在指导大一新生进行战术练习。董宝森摄

地方大学校园里的“兵之初”

初入军营的困惑

驻吉林大学选培办干事张勇刚到选培办工作第二天,就遇到一件囧事:到部队工作才1个月的该校毕业的国防生干部小陈申请退役,其所在部队要求选培办同志前去处理此事。

小陈是该校通信工程专业2007届毕业国防生,怀着一腔热血来到部队,却被他认为的“重复没有技术含量的队列训练”磨去了激情,觉得空有一身本领无处施展,便向部队提出了转业。

小陈的经历并非个例。记者在某师调查了解到,新毕业国防生到部队,或多或少会出现“水土不服”现象——

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究竟有多大?记者在某部做了一项调查,发现40%的新毕业国防生感到工作岗位、生活条件与心理预期有落差。一位曾任某知名高校学生会主席的国防生,到部队后连续参加了26天的劳动,最终提出了离队申请,他说:“我到部队不是来干环卫工的。”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既反映出国防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先天不足,又体现出国防生对第一任职长远发展的认识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缺课。“我要求把我分配到这个范围之内。”长春理工大学国防生小曹在毕业分配去向摸底时,指着地图以自己家乡为圆心画了一个圈。在一项调查中记者发现,与部队士兵提干和军队院校毕业的干部相比,国防生较多关注物质利益、个人权利,一些国防生把部队看成个人就业选择,没有当成事业追求。

第一任职能力较弱。采访中某部领导告诉记者,初入部队的国防生普遍存在着不了解部队、不能熟练组织训练、难以与战士沟通、适应和融入部队比较慢等问题。就连被评为“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的国防生干部李连磊自己也曾承认,在刚进部队时,因军事素质不过硬,无法给士兵做示范。

难以适应部队环境。部队环境相比于学校纪律性更强。在部队工作,上有领导,下有士兵,人员成分多元,加上身份角色发生了转变,由学生变成了军官,由被管理者变成了管理者,如何和领导相处,又如何和战士们打成一片,成了很多国防生刚到部队面临的一大难题。

“水土不服”为哪般 

“其实,国防生初入部队的‘水土不服’,既有国防生自身的问题,也有国防生培养过程中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的因素。换句话说,既有‘体质’原因,也有‘水质’问题。”吉林大学选培办副主任周长春形象地解释道。

“军队是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政治合格是对军队干部第一位的要求。国防生身处开放的大学校园,其价值取向、人生追求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到多元文化影响,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抬高站位、提高起点,很容易造成国防生的思想偏差。”周长春深有感触地说。

调查中,各高校负责国防生培养的同志几乎都提到了类似的问题。

“我们很多院校抓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停留在普通大学生的立身做人基本教育上,突出体现为国防献身的要求做得不够好。”

“政治工作干部队伍不健全,也是导致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薄弱的一大因素。5个人负责500名国防生的教育,力量明显不足。”

而国防生与部队之间“水土不服”的另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军事素质难以适应第一任职需要。

在一次和国防生的座谈会上,国防生针对学校军政训练议论:“学校基础设施不健全,我们在校很多课目都没练过。”“训练和课堂影响学习,经常顾此失彼……”

负责国防生训练已近10年的吉林大学选培办干事张勇说:“虽然上级颁发了国防生军政训练计划,但是没有明确的军政训练标准和内容,也没有统编教材,各校只能自行备课施教,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训练安全问题长期困扰我们,出现训练伤没人敢承担,一些险、难课目不敢组织;国防生军训装备不配套,想搞冬季野营拉练,既没有帐篷也没有防寒装具,无法组织……”

专业教育不对口也是国防生培养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调查中记者发现,在很多学校国防生的本科教育还是以专业教育为主。比如,物理专业的学生,重点学习的是物理专业的知识;化学专业的学生,重点学习的是化学专业的知识。而进入部队则要求每名国防生都从事军事专业。学与用的矛盾就凸显了出来。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化学硕士成为政工干事”这样的事例。这就要求高校在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等方面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和整合,而很多高校在这一方面明显滞后。

告别“一纸约定”

“任何事物不可能一出生就羽翼丰满,依托高校培养国防生还没有完全走向成熟,必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逐步解决完善。”大连海事大学选培办领导对抓好国防生培养充满信心。

信心满满源于累累硕果。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针对国防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上至军委机关下至高校选培办,都在不断探索研究。通过军地协作、上下联动,为部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国防生干部。仅吉林大学就有9名国防生在部队获得二等功以上奖励,有的已成为全军典型。

注重岗位实践,实现无缝对接。大连海事大学2009级国防生李通,就是在校期间借助模拟营进行岗位实践,才得以实现到部队的“完美转身”。

为何能够这么快进入状态?李通说:“在模拟营,我先后担任了班长、排长、副连长、营长等职位。正是这些经历,让我提前适应了部队。”以吉林大学为例,该校共建立了4个模拟连,从开好班务会、排务会、连务会等例行性工作学起,强化国防生第一任职能力,教会他们作为一线基层指挥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素质。

夯实思想根基,打牢报国之志。各签约高校和驻校选培办注重打造铸魂工程,把理论灌输、日常教育、文化熏陶、实践体验、点滴养成,贯穿国防生培养全过程,持续抓好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与军事院校、英模部队等建立军政教育协作关系,定期组织国防生参观学习,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规范准出门槛,严格淘汰制度。曾获吉林大学“十佳大学生提名奖”的国防生李某被取消保研资格就是落实全程淘汰制度的结果。选培办领导告诉记者,国防生培养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这给小李泼了一盆冷水,带来的却是训练场上的热情。如今,上级主管部门和各签约高校正是通过统一考评标准、规范考评模式、拓宽考评渠道等一系列措施,健全了军政素质评估协作机制,使得考评国防生的“硬杠杠”真正硬了起来。

实施联管共育,提高任职能力。早在2005年,原沈阳军区干部部就走开了依托军事院校成立“国防生军政理论教学研究基地”,依托作战部队建立“国防生军事技能培训基地”和“国防生见习锻炼基地”的路子。正读大二的国防生郑若男告诉记者:“每年暑假学校组织国防生到基地集中训练,和官兵们一起摸爬滚打,顶酷暑、战三伏,能够培养自己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的思想作风。”但许多负责国防生训练的同志反映,目前仍存在部分实践基地作用效能发挥不够好的问题。而作为国防生走向部队的关键环节——军队院校任职培训,也需要加大力度、延长时间。目前有的专业国防生军队院校任职培训只有短短的一两个月,很难达到系统培训的目的。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深入,我们相信,国防生选拔培养制度必将日趋完善,这些拥有远大抱负的“天之骄子”,必将逐渐成长为令人艳羡的军中英才。(邸守林、裴贤、乔振友)

种菜时读懂横平竖直

“我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有合格的军事基础,到了部队一定能大显身手。”或许,很多国防生初入军营时都像我这么想。

2013年盛夏,当我走出聊城大学校门,背着行囊来到连队后,没想到“迎接”我的竟是先当兵锻炼3个月,学习农副业生产。“我一个高校毕业生,竟然让我种地?”我心里犯了嘀咕。

种菜要种得前后对正、左右看齐,这对当时内心浮躁的我来说,就是一种折磨。“我怀揣梦想来部队是干事创业的,不是种地的。”头一个月,每天我都在质疑和迷茫中度过。

在一次和指导员的聊天中,我把心里话一股脑地说了出来。他拍拍我的肩膀说:“要当好一名排长,首先要学着当好一个兵。”

指导员的话牢牢地记在了我的心里。于是,我下定决心要扑下身子从当好一名士兵做起。每天早上我和新兵一起提前起床整理内务,向他们学到了很多小窍门;农副业生产时,我主动干活,并积极向班长了解部队情况……3个月,菜收了一茬接一茬,我不仅得到了连队的认可,对部队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有了这3个月的当兵锻炼,面对新的挑战我从未退缩。两年的排长工作,我坚持挺在全排前面,脏活累活不闪躲,训练考核走在前,不仅赢得了全连官兵的拥护,更全面提高了自身素质。

当我调换岗位离开连队:“你不仅是我们的排长,更像一个大哥,希望你能常回家看看。”战士给我的信中写道。(李昊)

训练中感悟自强弘毅

走出武汉大学的校门,我的军旅第一站是广东韶关。作为数学专业毕业的国防生,迎接我的并非“数字+代码”,而是长达3个月的“魔鬼训练”。每天不到6点钟起床,队列、体能、专业训练、条令条例、战术基础等一个个课目轮番上阵,直到晚上10点才能稍微松一口气。

高强度训练简直要把我累得散架,躺在硬板床上,我辗转反侧,“大学4年学的数学如何用得上?”即便用微分方程、复变函数、拓扑解析也无法求出答案。

“好戏”还在后头。3个月期满,我下到炮连任排长,一周后就担任连值班员。由于我的一次指挥错误,连长命令全连当我的“陪练”,开饭时间也因此推迟15分钟。这事让我羞愧不已,对自己也越来越没有信心。

后来因部队编制体制调整,我被派到某海防团任职,并有幸与一位武汉大学国防生学长相识。他是计算机专业的“大拿”,也曾当过高炮连排长、作训参谋、指导员,样样都干得精彩,奖牌证书摞起来就有半米高。

在一次和他的交谈中,我问出了心中困惑已久的问题,“如何在部队用上大学所学”。他笑着说:“实现爱一行干一行并不难,难的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大学教给我们的远不止专业知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精神品格才是学校最宝贵的馈赠。不论身处哪个岗位,都要自强不息,努力地发光发热。”

学长的一席话让我豁然开朗,也让我对部队有了真正的理解。而今,我与他已不在同一个单位,可他的话依然激励着我经受不同岗位的锻炼,收获不一样的成长。(刘国杰)

小事上学会耐下性子

2014年,我离开武汉理工大学踌躇满志地来到部队,打算大展拳脚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可是,现实给了我当头一棒。分配到部队的第一天,连长就让我值班带队,这可让我犯了难。因为紧张,我把“左转弯走”的口令下在了右脚上,到饭堂不过短短100米的路程,我简直是错误百出。

连长为此狠狠地批评了我。可我当时心里不服气,脑子里都是“我觉得该怎样”“我认为该如何”……

慢慢地,我发现连队生活和我想象得越来越不一样,总感觉无论怎么做总会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我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行”。

直到有一次,指导员让我为连队制作纪念视频。因为剪辑视频是我的一项特长,所以很快就交出了成果。视频播出后,战友们见到我都对我竖起了大拇指,指导员对我也进行了表扬。

这件小事就像扇动起飓风的蝴蝶翅膀,驱走了内心笼罩的阴霾,让我重拾信心。后来,我发挥自己在学校中学到的专业优势,有意将自己的兴趣爱好运用到工作中。在上学的时候,我制作板报比较拿手,就主动承担了部队里的板报制作。对于军政素质上出现的短板,也积极主动地去克服。

随着各项工作变得越来越轻车熟路,自己也获得了更多的认可,在同批毕业的新干部中开始崭露头角,曾经暗淡的雄心抱负再次充盈于心。

回过头来看,对于部队生活,我心中有了新的体会:追梦要风雨兼程,一旦选择了远方,就要耐下性子,慢慢来,时间终将会给你馈赠。(李政昊)

 (责编:王璐佳(实习生)、闫嘉琪)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