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艾彦中 姜涛 李恒 邹祺
科技改变生活,科技如今也改变着传统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方式。大量新技术运用于病虫害防治领域,不但为农民减了负,也让作物增了产。
眼下已经进入小麦重要的抽穗期,也是蚜虫等病虫害的高发期。今天一早,应城市俊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工作人员携带两架农业植保无人机,来到黄滩镇杨林村,对该村农业合作社的50亩小麦进行防虫作业。
【同期声】
<采访人>市俊培农机专业合作社无人机操作手 张琦
<采访内容>今天咱们主要是来打赤霉病和锈病 咱们这块地一共有50亩左右 根据今天的用药情况 每亩地打800毫升 高度是2米 速度是5米每秒 效果咱们放心
村民李希和是杨林村农业合作社社员,他家种植的两亩八分地的小麦也要进行防虫作业。与去年不同的是,今天,他和其他社员一起,观看高科技智能化的施药技术。
【同期声】
<采访人>黄滩镇杨林村村民 李希和
<采访内容>(农药)背在肩上打 沾到身上就中毒 现在解决这个大问题 不中毒 人站在几十米远 不中毒了
不仅消除了喷洒农药对身体健康带来的影响,作业效率也是大大提高。在两架无人机的共同“努力”下,不到一个小时,杨林村农业合作社的50亩小麦就完成了防虫作业。
【同期声】
<采访人>黄滩镇杨林村村民 李希和
<采访内容>十个人打一天都打不完 这个只用一个小时 这个肯定好些 (人工)打十桶药 打的人一天爬都爬不起来
效率的提高,科技的作用功不可没。各种新技术的加入,让今年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越来越智能。
【同期声】
<采访人>市俊培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张俊培
<采访内容>从以前的手动(操控) 变成现在的自动(飞行) GPS定位自动自主航行 另外一个就是自主避障功能 有断点续喷功能 有变量施药功能
智能化的操控,不但让农民享受到了作业的便利,而且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同期声】
<采访人>黄滩镇杨林村村民 李希和
<采访内容>(无人机)打一亩田 了不起最多最多只花5块钱 如果用人工 没有十五块谈都不谈
如今在应城市,飞防技术已经基本覆盖了所有规模以上种植户、农业生产企业和新型农业主体。应城市还出台“以奖代补”等各项优惠政策,让贫困户也能充分享受到新科技带来的便利。
【同期声】
<采访人>市农业局副局长 熊华
<采访内容>对贫困户和缺乏劳力的家庭进行优惠 有些项目 比如供药方面有些支持 补助的比例不等 一般在七块到十块之间
目前,应城市在夏粮夏油作物使用无人机防治病虫害的比例已经接近三成。
该新闻于4月1号晚分别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湖北卫视新闻》栏目中滚动播播出,其中在央视播出时长达1分多钟,创下了近几年来在央视新闻联播中的新的突破。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