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走进中华粉笔第一村——探寻小小粉笔蕴含的乡村振兴大文章

图为刘垸村村民在粉笔生产线上工作

资料图片

“一根粉笔养活一个村,这个村子把粉笔卖到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最近,一段介绍粉笔生产的短视频热播网络,引发广大网民关注。

提起粉笔大家并不陌生,每个人都是在老师吱吱的板书中,度过自己的校园时光。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些粉笔绝大部分都出自一个村庄——湖北省应城市黄滩镇刘垸村。

刘垸村制作粉笔已有70多年的历史。从家庭作坊生产的白色粉笔,到如今12个门类共120个花色的粉笔产业,小小粉笔养活了几代人。目前,当地约有五六百户从事粉笔产业,一年能卖出3000多吨粉笔,产品远销200多个国家,联合国也是他们的客户。刘垸村,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粉笔第一村”。

行走在“粉笔村”,仿佛走进了一个粉笔王国,公路边、房舍前,到处都是晾晒着五颜六色粉笔的架子。刘垸村的粉笔何以能走遍天下?小小粉笔蕴含着怎样一篇乡村振兴大文章?让我们一起去探寻。

从小作坊到机械化,小小粉笔开辟致富大道

刘垸粉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当时,刘垸村在农民协会帮助下,成立了文化扫盲工作组,办起扫盲夜校,全村男女青年、领导干部和基干民兵集中在一起参加夜校学习,人们一开始将黑漆涂在木板上,用白色的“浆粑子”在上面写字,这个由应城本地石膏生产的“浆粑子”,就是后来的粉笔。

1958年4月,刘垸新街村民刘寿山到南京做业务。一个偶然的机会,刘寿山发现了用“浆粑子”制作粉笔的过程。结合全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他从这个技术含量并不高的手工制作中看到了商机:男女老少都可制作,一年四季均能生产,更重要的是,应城有着得天独厚的石膏资源。

刘寿山开始在南京拜师学艺:怎样把石膏烧制成粉,怎样炒石膏粉,怎样调配水与石膏粉的比例。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基本掌握了制作粉笔的技巧。

当时,有一个制作粉笔的模具,有105孔。用水把石膏粉按照一定比例调配在一起,轻轻一提,105根白色粉笔便固定成型,经过晾晒,就可以包装出售。刘寿山想把这个东西买下来,但当地师傅无论如何也不卖。原来这个粉笔模具是铜制作的,当时铜是国家禁止买卖的物质。一个师傅受不了刘寿山的纠缠,给他出了个主意:如果你能拿出数量相等的铜,可以考虑和你换一个模具,让你带回湖北去。刘寿山一听有戏,连忙赶回刘垸,几天时间,他就找到了与粉笔模具数量相当的铜,匆忙赶到南京那个好心人家里。就这样,刘垸第一次拥有了粉笔模具。刘寿山拿着这个105孔的模具开始了粉笔制作。

后来,村民们又开始尝试用竹筒制作粉笔:利用当地生长的竹子,把生石膏加热到一定温度,使其部分脱水变成熟石膏粉,然后将石膏粉加水搅拌成糊状,灌入捆绑在一起的竹子模型中,待其凝固,再将竹子掰开,粉笔就做成了。

村委会主任看见刘寿山的粉笔模具和他制作的粉笔,爱不释手,当即决定让他带领3个人制作粉笔,每人每天的工分按照当时的最高工分10分记。

改革开放后,刘垸村的粉笔产业迅猛发展。全村不分男女老少,不论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在家里生产。村里的粉笔产业带动了周边的杨林、干河等村3000多农户参与,还有一些城镇下岗就业人员也参与其中。刘垸村民经过不断改进,研究出了360孔、500孔、1500孔的粉笔模具,制作工艺从当时的手工发展到机械化,模具上还安装了轴承,粉笔产品也从最初单一的白色演变出不同花色,小小粉笔为刘垸村民开辟了一条发家致富的金光大道。

从线下到线上,80后返乡大学生彻底改变传统粉笔销售模式

依靠村里丰富的石膏资源和悠久的粉笔制作历史,刘垸村民几十年来一直制作粉笔,挑着担子、拉着板车到周边地区兜售。然而进入2000年左右,刘垸村粉笔出现滞销问题,面临被淘汰的危险。用当地人的话: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去推销粉笔,学校校长热情接待;进入新世纪,推销粉笔遭白眼,偶尔还得给人回扣。

刘小锋,1982年出生,刘垸村人,父母靠制作粉笔供他们兄弟三人上学读书。在华南师范大学学习行政管理与计算机应用的刘小锋,毕业后在百度深圳公司就职。因工作需要,他每天浏览无数网页,对电子商务有些认识。受家乡粉笔行业影响,2005年5月开始,他经常在网上宣传家乡的点点滴滴,推广刘垸粉笔。当年春节,回家过年的刘小锋了解到家乡粉笔的兴衰起落。他意识到,靠“两只脚”走出来的业务注定不会太大,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也注定无法把产业做大做强,必须把产业整合起来,开辟全新销售渠道。2006年5月,刘小锋辞掉工作,回到家乡创业。

最初,家人和乡亲们对刘小锋想在线上销售粉笔的想法不理解也不支持,村里人都说他是疯子,父母也以为他不务正业,差点把他的电脑给砸了。顶着巨大压力,刘小锋开始了网上找买家的艰辛之路。他在阿里巴巴官网注册了一个会员,天天在上面发布供求信息。他每天在网上工作20小时,跟客户聊产品、寄样品;同时要制作网页、拍摄产品照片,活跃在各大论坛。一个月下来询问的不少,就是没有一个签单的。就在连他自己都有些气馁的时候,刘小锋收到了一张外省某教育局采购教学用粉笔的10万元订单。不久,刘小锋又通过阿里巴巴国际网接到了第一笔国际订单。当时正值国外复活节,客户想要30多万套鸡蛋形状的粉笔。他向村里请求人手帮助,起初村民都不相信他有这么多订单,村“两委”向村民解释后,村民才逐渐相信并和他一起赶制了这批订单。

此后,刘小锋在阿里巴巴官网、阿里巴巴国际网、京东、拼多多、抖音、快手、百度等各种网络渠道进行粉笔推广销售。网络销售渠道的开辟,彻底改变了父辈们传统的粉笔销售模式。乡亲们借此机会改变分散经营传统、整合产业链,探索实行公司加产户、大伙加集体的产业模式。粉笔的规模化发展带动配套产业发展,模具厂、纸箱厂、包装厂、印刷厂、运输公司等一条产业链应运而生,进一步推动了粉笔产业的发展。

夜光粉笔、液体粉笔、电子粉笔等新品描绘乡村未来

进入新时代,粉笔产业已成为刘垸村的支柱产业。全村365户村民,有230多户从事粉笔生产经营,粉笔行销全国28个省市,产销量占全国80%以上市场份额,还卖进了沃尔玛,打入了国际市场。仅2020年,全村粉笔销量就达到500万箱,产值过亿元。应城素有中国膏都之称,这里的石膏以纤维度长位居世界第一,储量居世界第二,据说200年都开采不完。然而,村民们却已经开始考虑更为长远的事情。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白板和电子投影仪替代了黑板,村民们拿到的粉笔订单也愈发复杂起来:不再只是传统的教师在黑板上写字用的粉笔,包括儿童涂鸦、玩具粉笔等在内的多种模样的粉笔,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订单中。

在各级党委和政府引导下,刘垸村村民敏锐意识到,要搭上新时代发展的快车道,就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产业升级。比如,粉笔的主要使用者可能会由学校转变为家庭,对粉笔的需求会渐渐从功能化转为玩具化,等等。

“粉笔的样子变了,我们就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走在行业的前列。”刘小锋说。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刘垸村积极研发生产夜光粉笔、液体粉笔、电子粉笔等高端粉笔,努力开拓新市场。截至目前,村民们在此前书写型基础上,开发出智能玩具型、知识运用型、灭虫杀菌型、玩具卡通型、竞技运动型等五大类300多种多规格粉笔。

刘垸村村委会二楼陈列室,通过文字图片和实物,详细介绍了该村生产粉笔的历史、不同时期生产销售的代表人物,以及不同时期生产的粉笔成品。刘小锋介绍,所谓夜光粉笔,就是写出来的字在黑夜里很远的地方也能看得清楚;液体粉笔,是用树脂溶剂混合纳米级超细最新原料生产,具有柔和的高白度高亮度特点,一支笔比30多支传统笔耐用程度更高,粉笔写在黑板上,无尘飞现象,卫生干净,书写流利、省力、手感好,不沾手和衣服,教师上完一节课手指上无白色痕迹,不需要洗手……

刘垸村党支部书记刘汉涛告诉记者,原来卖粉笔卖的是粉笔的销售量,现在卖的是价钱。原来一箱粉笔大概是七八十块钱,现在一般的粉笔就卖到了一百七八十块钱一箱,彩色粉笔卖到了两百七八十块钱一箱。

为更好应对国内教学粉笔市场逐渐萎缩、国外工艺粉笔、玩具粉笔市场需求激增的新形势,应城市拟于今年4月底协商成立应城市粉笔行业协会,协会办公地点设在黄滩镇刘垸村。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把当地粉笔行业做大做强。

从小作坊到机械化,从圆柱形到与国际接轨的多边形、卡通形状,从线下自产自销到线上销售辐射周边省市、网上订购走出国门,小小粉笔在刘垸村持续书写着一篇发家致富、乡村振兴大文章。

(来源:云上应城转载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记者:韩亚栋 责任编辑:程国辉


(作者:云上应城转载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记者:韩亚栋 责任编辑:程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