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富水生生不息地蜿蜒流淌,给予了一座城市丰饶富足与呵护滋养。应城,地处北纬30度,江汉平原与鄂中丘陵的过渡地带,素有“膏都盐海、鱼米之乡”的美誉,更是“全国籼型糯稻生产第一市”。一把糯稻一座城。眼下时节,应城的乡村田野,迎风招展的秧苗腾起层层细浪,万亩糯稻田园承载着年丰时稔、穰穰满家的殷殷希冀。
一“糯”兴农,仓廪实,岁熙熙。“一粒糯稻醪糟香,十万农民奔小康。”强农惠农富农,不仅是应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更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根本之策。从“靠天收”到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从“散户种植”到“大户经营”,应城坚持念好“统、变、融”三字诀,围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打造“升级版”高标准农田,越来越多的“望天收田”变成“稳产高产田”,糯稻种植面积达39万亩,年产量26万吨,真正走出了一条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齐头并进的“双赢”路子。如今的应城乡村,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生态美的田园新貌随处可见,旱能灌、涝能排、产量高、效益好的粮食“丰”景已然变成现实。
一“糯”强产,百花开,盛景来。“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农业不成链,到头不赚钱。”农产品加工业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关键,也是构建农业产业链、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核心。近年来,应城紧盯糯稻多层次增值,将原粮变产品,产品变商品,不断发展糯米精深加工,打造集糯稻加工、物流、科研、信息于一体的糯稻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湖北中磐粮油等龙头企业链主作用,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推动各类资源要素跨界融合、集成集约,形成特色鲜明、丰富多样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糯稻全产业链。在大力推进糯稻产业化发展的同时,应城持续擦亮“应城糯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金字招牌。如今,应城的一粒糯稻正“链”起大产业,奏响了新时代的“田园牧歌”,让农村成为希望的田野,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一“糯”铸魂,润人心,意悠长。从第一粒野生稻种被驯化开始,粮食便滋养着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孕育了不曾间断的华夏文明,而甘于奉献、勇于创新、勤俭节约、知足感恩的粮食文化内涵,更是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应城人民。扎根田头、服务三农的杨志远,参加工作30余年来,穿梭于田间地头,把双脚扎进泥土里,经过3000多次栽培实验,新育糯稻品种龙糯81,填补了应城市糯稻育种的空白。还有农技路上的追梦人王义平,全国农机土专家张俊培……他们扎根泥土、心系农民、辛勤耕耘,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食为政首、谷为民命”“以丰补歉、以备凶荒”“食足货通、国实民富”的粮食文化,用坚守和担当诠释着劳动之美。他们是农田的守望者,是农民的“代言人”,更是鼓舞应城人民风雨无阻、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糯”凝心,乘风起,踏歌行。糯米,是水稻家族中黏度最高的产品,除了食用,历史上它还是非常重要的“粘合剂”。根据Talhelm等提出的“稻米理论”,在稻米种植过程中,因保障频繁用水的灌溉设施建设与修葺、上下游或区域之间的水源分配与使用、不同生产环节的用工互助与劳动协助等,形塑了相互信任、团结合作的文化基因。立足新发展阶段,应城精准对接湖北省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孝感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发展定位,凝聚起“一座城、一盘棋、一条心、一股劲”的强大合力,聚力共同缔造,促进共同富裕,全力实施“强县工程”,以流域治理统筹推进“四化同步”,加快建设“两区一地一中心”,以实干作答、用实绩交卷,共同携手奋进无限精彩的“诗与远方”。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从“膏都盐海”到“糯稻大市”,从品牌打造到全链集成,应城把铿锵的发展足迹深深镌刻在广袤的蒲城大地上,写在奔腾不息的历史洪流中,在奋力冲刺“全国百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如砥大道上,阔步前行!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学敏(湖北宜昌)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