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聚合力 美丽杨岭开新局

杨岭镇地处湖北省应城市西部,与京山、天门、汉川三县(市)毗邻,汉宜公路、应汤公路、长荆铁路横贯全境,国土面积124.12平方公里,下辖19个行政村,总人口3.6万人,耕地面积114339亩,是全省优质商品粮种植区和优质糯稻科研基地。境内石膏储藏丰富,纤维石膏品味和储量均居亚洲之冠,享有“膏都明珠”和“鱼米之乡”美誉。杨岭镇党委下设30个党支部,现有党员1356名。近年来,杨岭镇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基层组织建设新方法、好路径,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一、固本强基抓党建

突出政治建设根本,旗帜鲜明抓党建。镇党委始终树牢“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理念,建立健全党委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和联系点制度,落实机关干部驻村“一蹲全包”责任,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形成抓党建工作合力。班子成员带头开展党建公开承诺,并定期通报完成情况,推动工作践诺见效。积极落实“四个一”措施,对13个软弱涣散党组织进行回访调研,按照两年计划,8个后进支部实现晋位升级。不断创新学习方式,通过领回来“培优”、请进门“辅导”、走出去“研学”丰富学习内容,确保学习教育走心走实。

突出组织建设保障,强化政治引领能力。镇党委把党员阵地建设作为增强党组织战斗力的有力途径去统筹,多方筹资140万元提档升级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5处,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加强村(社区)干部教育管理,兑现落实基层干部待遇,激发干事创业活力,确保村主职干部报酬增至4.08万元/年,副职干部报酬增至2.85万元/年,村级组织办公经费增至2万/年。

突出思想建设实效,夯实红色意识根基。镇党委以传承红色基因、加强党委班子自身建设为目标,不断提高党建工作水平。积极向内深挖、主动探寻风土人情,围绕红色主基调,走访革命先辈及后裔、知情人士、档案工作人员,组建专班详细发掘本地革命斗争史和遗址遗迹等,编撰的《杨岭镇志》被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评为“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秉持维持原样、不破坏原貌的原则,筹资30万元修缮了“导弹司令”杨业功故居,充分发挥英雄楷模的典型作用,努力把杨业功居住旧址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基地。

二、科学谋划促发展

坚持党建与经济建设相融合。以党建凝聚起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的强大合力,把建立流动党支部作为招商工作的有力推手,大打客商感情牌,将以商引商、亲情招商极致发挥。2020年全镇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63.2万元,工业总产值23.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2亿元,经济指标任务均超额完成,新签约项目8个,合同引资达44.7亿元,实现了经济社会效益双赢。

坚持党建与脱贫攻坚相融合。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镇机关和镇直单位党员干部每人至少帮扶2-5户贫困户,村干部和骨干党员至少帮扶一户贫困户,逐一制定脱贫措施,全镇实现695户1822人全部脱贫,1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以“功能镇区、和美乡村、实力产业”三项行动为抓手,建设美丽乡村,伍份村获评省级美丽乡村典型示范村,祝墩社区获批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新四、伍份、潘集、联丰、耀兴5个美丽乡村建成,投资近千万元的美丽乡村项目正在实施,基本实现了农业产业规模化、农业生产效益化、农民生活文明化。

坚持党建与农文旅养相融合。镇党委立足区域经济特色,积极打造应汤线生态走廊和西部全域旅游示范区。依托蔡杨村杨业功旧居、新四村林果基地等特色产业,以点穿线、一线串珠,主动对接应城旅游发展规划,以伍份村为中心点、八汤线为轴线,放射性布局。融合发展康养休闲娱乐养老旅游经济,发挥应(城)汤(池)线生态走廊和西部全域旅游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开发集“逛国家矿山公园、瞻杨业功红色教育基地、赏楚珍园万亩花海、品龙池山庄农家饭、泡汤池温泉度假村”等一体农文旅养旅游路线,2020年全镇旅游接待人数超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亿元,实现了党建与农旅融合“同频共振”良好局面。

三、服务民生构和谐

杨岭镇党委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党建引领,用绣花功夫把党建和民生深度融合。近两年来完成了袁何、高何等5个村1.27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工了彭龙、卡杨、柏耀3条乡道10.7公里提档升级,建设联丰、连水等6个村通组道路12公里。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组织集中环境清扫14800人次,清理卫生死角500多个,人居环境得到持续改善。筹资200余万元,维修改造集贸市场,建设摩天岭路排水管网,硬化环镇路人行道和背街小巷路面,集镇面貌得到较大改善。民生保障不断增强,落实低保、特困供养、孤儿、残疾人等保障金400多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

12·26应城地震,杨岭镇是整个孝感市的震源中心,地震发生后,镇党委迅速行动,第一时间抢险救援、查灾核灾,最终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没有造成重大财产损失、没有出现负面舆情,同时拨付地震救助资金56.23万元,131户C、D级危房完成重建(修缮),顺利通过湖北省应急厅验收检查,抗震救灾工作受到应城市委、市政府集体嘉奖。

新冠疫情期间,镇党委坚持疫情防控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动员1000余名党员干部、志愿者下沉村、社区,构建群防群控防控网。狠抓封控阻流、“四类人员”管理、物资保障各项重点工作,入户排查24065人(其中常住人口10922人,18岁以上常住人口9254人)。对国内重点地区返回109人实行健康监测,建立“哨点”63个,充分发挥“哨点”预警机制,积极组织18岁以上在家人员开展疫苗接种,疫情防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