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网评大赛㊱】神奇之水,天佑应城

《诗经》有云:“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其蔌维何?维笋及蒲。”古老的应城,新石器就有先人在此繁衍生息,后为商周封地和楚国要冲,名源于“蒲草”,应城古为蒲骚之地。一座应城,穿透汤汤千秋万水,跨越渺渺历史长河,形成她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她厚重的城市文化。在这鱼米之乡的地底下,是开采不尽的宝藏:晶莹剔透的石膏,洁白如雪的岩盐,驰名天下的温泉。这就是应城,她是荆楚的一颗明珠之城。

水,是生命之本,万物之源。应城不倚大江大河,却有古云梦泽遗留的“三分水”。自北向南的漳河、四龙河、大富水三条河流,从东至西的东西汊湖、龙赛湖、老观湖三处湖泊,串联起蛛网式密布的水系,呈现千古鱼米之乡的景象。“三分水”,滋养着万物和众多生命,畅通与外界千丝万缕的联结,使应城有了更多的刚柔、更多的情怀、更多的灵性。一位作家曾经感慨地说过:“一座貌不惊人的应来之城,也曾有一截截不可思议的奇妙岁月。”

膏都盐海,勤劳之水。据《湖北通志》载:“明·嘉靖年间,县西北团山北麓,因岩崩,石膏矿苗始露。”从那时起,应城开始了最早的石膏开采。从明末清初开洞采膏,到晚清民国发展鼎盛。应城的膏雕、膏塑、膏矿号子等民间艺术,享誉海内外,被誉为“湖北省石膏艺术之乡”。应城盐矿、膏矿资源富集,纤维石膏蕴藏量、岩盐产量分别位居全国、全省之冠,是全国盐和盐化工主要生产基地。应城是全国盐和盐化工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制盐企业和品种盐生产企业产能超过每年720万吨,全省9成食用盐来自应城。君子善假于物,勤劳智慧的应城人也深知,只有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城市围绕膏盐文化,注重传承膏雕膏塑非遗技艺、粉笔工艺,打造石膏博物馆、盐产品展示厅,进一步擦亮“膏都盐海”招牌。

鱼米之乡,活力之水。应城的一切,文化、天赋、禀性和容貌,都是这片绮丽的河湖港水所赋予的。大富水生生不息蜿蜒流淌,哺育着蒲阳大地,在她周围有着众多的河湖港汊,无数的湾村,也有着无数的田园码头。正是她们串起了整个应城,给应城带来了繁荣、希望和不断更新的内容。从中共“一大”代表刘仁静,到中国早期工人运动领袖许白昊,再到民国外交家蒋作宾,他们从湾上的码头走出;无论是明代三尚书李幼滋、徐养量、陈蕖,从某个港汊起航;还是一代名将杨业功,名商刘宝林,从这里启程。他们,有着一双双打量远方的目光,应城抢抓全省“小田并大田”试点契机,念好“统、变、融”三字诀,建成10多万亩“标准化”籼糯种植基地,“粮”辰美景已勾画成型。“订单农业”叫响糯稻品牌,成为五粮液、绍兴黄酒等品牌的首选原料,应城糯米香飘全国。“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真正自信的人,总能够简单得铿锵有力。浩瀚的河湖水色,哺育着蒲骚的古往今来,也奔涌着应城人与时俱进的不懈追求。

温泉之乡,浪漫之水。汤池注定是一个纵握生花妙笔,也难尽精彩故事的传奇之地。诗仙李白游历江南时,曾隐居汤池,留下“神女殁幽境,汤池流大川”的诗篇佳句;王安石被贬舒州,途径此地,曾入池沐浴,留下“寒泉时所咏,独此沸如蒸”千古绝唱;三国周郎、小乔沐浴温泉,扶琴雅颂,并留有“曲有误,周郎顾”之佳传。早在明清时期,到应城汤池泡温泉就成为官民共享的生活乐趣。1670年应城在汤池建了汤池公馆,1690年改名为“汤池候馆”。应城没有名山大川,此处山水却无比精粹富贵、厚重博大,堪称宝山灵泉。这地方,百姓聪悟达观,全赖宝山灵泉的滋养。这里有爱漫温泉,与飞鸟作邻,与湖山为伴。有爱漫马场,为游客开启马术训练、马术竞赛、马车婚庆的惊喜之旅。还有爱漫农业,实践“朴门”永续理念,让有机农业和田园旅游在这里共有,让烟火与诗意在这里共存……城在水边,林在城里,人在林中。即便有再大的喧哗、再大的冲动、再大的浮躁不安,在这里也会被转瞬吞没。置身于湿地浓酽醉人的诗意里,会获得身体和心灵在刹那间的宁静与柔润。

先哲说:“仁者寿。”当蒲骚文化、膏盐文化、温泉文化、与温文尔雅、颐养人生合弦为仁心友爱的生活奏鸣,身心健康、美丽幸福无日不环绕身边。神奇之水,天佑应城。水活景美产业兴,“三分水”以新的方式润泽一方,正在谱写一曲气势磅礴的“新应城”之歌!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琦(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欧庙镇人民政府)   一审编辑:程国辉   二审校对:易攀锋   终审核发:谢进军】

(作者:李琦)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