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邑,人文荟萃;应来之城,活力迸发。当前,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也是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作为文化名城、工业强市,应城瞄准加快建设全省绿色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全国优质糯稻生产区、全国重要的食盐战略储备基地、国家级深地储能中心(以下简称“两区一地一中心”)既定目标,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向新而行、以质取胜,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实干争先、奋楫不停,铺展出一幅城美、业兴、民富、人和的多彩画卷。
一条文脉越千年,文化出圈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应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门板湾见证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先民遗风,“蒲骚之役”尽显楚郧两国浩荡英雄正气,《九辩》《大召》等诗词歌赋脍炙人口,膏盐文化、灵泉文化、红色文化更是赋予千年古邑无限生机与活力。近年来,应城坚持以挖掘、保护、利用蒲骚文化、红色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为主线,提炼文化元素、打造文化品牌,“崎山烟雨”、有名店林场、樊家营古村落等特色景观点线成面、串珠成链,风之驿观景台、森林彩虹消防号等节点工程文旅魅力大放异彩,一大批以特色餐饮、主题民宿、乡村旅游、文创体验相结合的精品旅游线路红火出圈,助力应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常态化、长效化举办文化节、讲座和研讨会等文娱活动,邀请知名学者、网络大V名人交流分享,并通过网红直播、文旅推介等数字化传媒推广方式,让更多人了解蒲骚文化、走进千年古邑、扎根应城沃土,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彩。
一颗匠心守初心,绿色蝶变升腾工业新城新气象。如果说历史文化资源是应城最厚重的底色,那么工业强市必定是应城最亮丽的名片。从传统中走来,应城以盐闻名、靠盐吃盐,是著名的膏都盐海,也是盐化产业兴旺之地。迈入新时代,面对发展之难、攻坚之艰,应城坚持逐绿而行、向新而兴、以质取胜,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不论是采用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还是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提高生产管理能力,抑或是以循环经济推动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减少生态环境污染……向新提质,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加速崛起、破层出圈,倍增应城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放眼如今的应来之城,以云图控股、双环科技等为代表的新兴企业拔地而起,从盐到盐碱肥,再到建材、新能源等领域,传统粗放型发展向精细化工蜕变迭代,盐化产业资源优势不断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工业新城正迈向更加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美好未来。
一种情怀为民生,惠农富农促进乡村振兴增质效。高质量发展为了人民,高质量发展依靠人民。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两区一地一中心”,落脚点始终在促进增收致富、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全国籼型糯稻生产第一市,应城始终把强农惠农富农摆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出位置,积极构建“区域公共品牌+龙头企业品牌”联动机制,支持湖北中磐、汉谷农业等企业实施质量提升、标准引领、品牌创建工程;探索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电商物流一体化经营”模式,打通应城糯米从田间到餐桌的直供体系,实现粮食增长与粮农增收两不误。不仅如此,以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应城做好“土特产”文章,应城糯米、汤池甲鱼、黄滩酱油等一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享誉湖北、走向全国,“应达万家”农村寄递物流实现网购、寄递、销售、金融、生活、创业不出村……多措并举之下,产品卖出去、游客引进来,鼓足农民“钱袋子”、撑起村集体“腰杆子”,业兴、人和、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尽显斑斓多彩。
千年古邑向新提质,活力应城款款而来。回眸过往,应城在弘扬蒲骚文化、深耕工业资源、擦亮“土特产”品牌中大写实干担当、迸发生机活力,持续推动着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向新出发,瞄定建设“两区一地一中心”,相信应城以实干著华章、以担当赴使命,加快建成满眼尽绿、全城即景、四季能游的武汉都市圈后花园,成为充满活力、富有魅力、倍增实力的投资兴业洼地,工业新城、活力应城高质量发展欣欣向荣、未来可期。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宁云平(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网评团队)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