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网评大赛⑯】给高质量发展挂上“绿色充电宝”

跟上、并驾齐驱、超越、遥遥领先……今日之祖国,能源发展势头之盛,令人欢欣鼓舞。

今年6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两句话直接道明:“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历史性超过火电”“成为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

众所周知,高质量发展,能源不可或缺。若给高质量发展挂上“绿色充电宝”,如何?

我们把目光收回,去关注那些容易被我们忽视的身边异彩。

今年4月9日9时,世界首台(套)30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应城30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示范工程首次并网一次成功,创造了单机功率、储能规模、转换效率3项世界领先,以及6个行业示范、数十项国际首创、全球首次突破。

7月8日,该项目刊载于当日《人民日报》头版,这个总投资约19.5亿元的“大块头”也是今年以来第五次被《人民日报》日报聚焦。

半年被国家级媒体频繁关注,这也说明其背后的“含金量”。

权威报道称,这个示范工程系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大背景下,中能建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国网湖北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携手在储能领域开辟的‘新赛道’——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非补燃中温绝热压缩技术路线,利用应城丰富盐穴资源作为储气库,打造一个超级“绿色充电宝”。

为什么这个备受业界关注的“大块头”会花落应城?

报载观点表示:应城有多年盐矿开采历史,地下盐穴资源丰富,该项目就是利用废弃盐穴作为储气库。在电站厂址地下约500米,有一处容积约65万立方米的盐穴,地面上两列大型压缩机将空气压入盐穴,由于盐岩结构致密且具有自修复特性,可以保证盐穴内部始终维持设计压力,使得盐穴既不会漏气也不会垮塌,盐穴储能具备寿命长、效率高、成本低等优势。

为什么说这个示范工程是超级“绿色充电宝”?中能建数科集团工程师于欣洋娓娓道来。

“2030年,我国新能源发电机装机规模将超过煤电,成为第一大电源,在此背景下,新型长时储能站在了新风口。”于欣洋介绍,其中,大容量、高参数压缩空气储能,可有效应对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间歇性、随机性的弊端。

其原理为,在电网负荷低谷期间,通过压缩机将空气压缩成高压状态,储存至盐穴储气库;在用电高峰时释放储气库内高压空气,吸收储存的压缩热后,驱动空气透平机组发电。

专家估算,这个超级“绿色充电宝”每天储存的电量能够保障1个中等城市1天的居民用电,预计年发电量达5亿千瓦时。

时间回到去年3月,我省成立深地储能技术创新中心,有着“膏都盐海”美誉的应城被其列为建设基地——探明现有适于建设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和天然气储气库的盐穴约1000万立方米,可建10座300MW压缩空气储能电站。

根据盐矿区现有开采和待开采的盐穴形成进度,未来10年还可形成至少1000万立方米地下盐穴,应城盐穴储能总规模可达6GW级以上,达到建设国家级深地储能中心的基本条件。

示范工程项目签约落户后,以此为契机,应城市又成功签约中能建30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电站二期等项目,且正在和一批能源领域央企、上市公司、头部企业洽谈引进更多形式多样的新型储能项目。

用应城人自己的话说就是,这里不仅成为新能源领域的“网红”,更要成为国家级新能源领域的核心模块——深地储能中心。

深地储能,在如今的应城,正在成为现实。对比光电、风电,那些在地面上 “一阵雨一阵风”的不确定,能源正在被“储藏”,随时待命,供应给我们需要的地方。

应城的这一举动,不仅是对新能源技术的一次大胆尝试,更是对未来能源结构的一次前瞻性布局。

除了技术上的创新,应城的这一举动还体现了对环境保护的高度责任感。传统的能源开采往往伴随着环境破坏,而深地储能则是一种“绿色”的能源存储方式。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可以确保储能项目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当然,任何创新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城在建设国家级深地储能中心的道路上,肯定也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但是,正如应城人的乐观精神一样,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势必能给高质量发展挂上“绿色充电宝”。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琦 何博

(作者:王琦 何博)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