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县、蒲骚故地——应城,这里襟江带湖,扼要守冲,以“因地处要冲,应置城为守”而得名;这里物阜民丰、钟鸣鼎食,素有“膏都盐海、茶山渔湖”之美誉;这里文运浩荡,文脉绵长,世人称赞“孰云蒲骚城小,楚辞夫子墙高”……鱼米之乡的应城,缘沿云梦古泽,1103平方公里的富饶之域上稻香满春秋,千年传统文明和现代复兴蓝图,也在这里交相辉映。
一把糯穗一座城。应城谷物种植历史悠久,早在5000年前,就出现了谷物以及烹饪用的陶器、收割用的石镰、砍伐用的石斧、舂米用的石臼。但应城地处江汉平原与鄂中丘陵过渡地带,构陷于“既是水袋子,又是旱包子”的自然环境,自古以来农业发展难以取得跃迁突破。历史是时间书写的,也能被敢想敢干的应城人用自己的功业而改写。现如今,置身阡陌田野,迎风招展的秧苗腾起层层细浪,万亩糯稻田园承载着年丰时稔、穰穰满家的殷殷希冀,漫步集镇街巷,各种糯米传统小吃香甜诱人,食者云集。应城籼糯种植面积达到39万亩,总产量26万吨,是全国最大的籼型糯稻生产县市之一。从粗放式“膏都盐海”到精细式“一糯千金”,从“默默无闻”到“华中糯稻第一市”,从工矿型“银色经济”到粮作型“绿色经济”,应城究竟有何高质量发展之道?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一新天地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准确把握县域治理特点和规律,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不断取得事业发展新成绩”,为应城县域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城乡一体、工农协调中,大开大合、择吉嬗变的应城人把目光注视到一粒“米”——应城糯米质地匀、色泽亮、糯性强、口感好。发展“糯稻”产业既如“一根线”贯穿农业农村农民等主体,也像“一张网”覆盖全城;既有历史传承,也顺应消费潮流,还能整合提升多元市场要素,将之转化为强市富农的发展动力。应城以糯稻产业为抓手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破解发展瓶颈,是应城因地制宜塑造县域发展新优势的神来之笔,更是主动入位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应有之举。
如何把保障粮食安全与发展粮食产业有机结合?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一方面以管理激发潜能。应城以“小田变大田”为抓手,与农田水利建设、高效农业模式、和美乡村建设相结合,通过治水患、疏河道、整堤防、修水库、建机站等建设高标准农田60.25万亩,实现了“地连片、少靠天、产业兴”。另一方面以科技赋能推动。狠抓“农业芯片”种子,引进黑糯、紫糯、红糯等特异型糯稻品种3个,自主选育新组合“蒲糯888”。围绕“种、肥、药、机”四大要素,开展农业先进适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具的试验示范推广,全力打造现代农业技术集成试验示范基地,推动农业绿色、高产、高质、高效发展。应城糯稻产业面临着国内外的竞争和需求侧的升级,既实现了稻花飘香,也做到了“艳压群芳”,打破了农业生产的矛盾壁垒,整合了土地资源,提高了农业生产规模和效益,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借鉴意义。
应城向内坚持擦亮“糯稻品牌”,向外着力递上“糯稻名片”,释放出聚力打造优质糯稻之乡的强烈信号。通过倾力构建“区域公共品牌+龙头企业品牌”联动机制,探索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电商物流一体化经营”模式,并搭建“互联网+电商云平台”,打通应城糯米从田间到餐桌的直供体系,共享产业效益助力农户平均增收300元至500元。凭借规模和品质优势,应城糯米成为五粮液、绍兴黄酒、银鹭食品、三全食品、思念汤圆等品牌的原料。“应城糯米”国家地理标志金字招牌正“香飘全国”,“全国优质糯稻生产区”正深入人心。应城糯米缠绕着“软”“糯”“香”“甜”四种口感,把大米软糯的滋味发挥到了极致,应城则围绕“地”“技”“品”“质”,把“种粮食”做到了极致。可以说,一部应城水稻史,就是浓缩版的中国水稻史。
莫道农家无宝玉,沃野千里皆是金。今日之糯稻,其做始也简,其将毕也毕巨。今日之应城,其行进也迅疾,其承载也浩大。承载美丽传说和富民梦想的糯稻,定将和胸怀“国之大者”紧贴粮食安全战略定位的应城,共赴高质量发展之约。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向常荣(“清江剑”网评团队、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
请输入验证码